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綠色執念

——“行進青海”系列報道之綠色發展新篇章(一)

姚 斌 公保安加
2022年05月05日09:01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2022年,對於青海省黃河流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注定是值得銘記的一年。今年年初,國家財政部公示了2022年林業改革發展資金支持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全國20個項目入圍,青海省黃河流域尖扎至同仁段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作為青海省唯一項目上榜。在全國競爭性答辯中,黃南藏族自治州在29個省市中脫穎而出,排名全國第一。

根據申報方案,黃河流域尖扎至同仁段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3億元,申請中央財政補助2億元,建設總規模2.9萬公頃。其中,尖扎縣2.45萬公頃、同仁市4466公頃。利用2年時間,完成營造林9380公頃,退化草地生態修復1.96萬公頃,造林成活率達到85%以上,項目實施區植被覆蓋度由現在的30%以下提高到60%以上。

為此,連續兩個星期,記者駐守尖扎縣,去找尋新聞背后的故事。

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地處黃河上游,屬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但年降雨量隻有350毫米,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多年來,該縣荒山造林從未間斷,但因氣候干旱,投入不足,成活保存率極低。

尖扎縣全境屬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三江之源”源清流潔,“中華水塔”堅固充沛,尖扎縣委、縣政府執念於綠色堅守,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自2017年開始,以每年不低於2000公頃的造林進度在黃河上游筑起一道綠色屏障。

春日的尖扎縣,黃河水依偎著群山,蜿蜒迂回。從無人機上俯瞰尖扎地形,由北向南——扎馬山、申寶山、折戈裡山、尼浪山形成的天然隆脊使黃河兩岸變得溝壑縱橫。

國土綠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每個環節缺一不可。面對經費短缺,道路、水電、水利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等棘手難題,尖扎縣先期在全縣各鄉鎮落實2800多公頃造林地塊,建成尖藏片區、仁才片區、南山片區、昂拉片區等六個片區綠化項目。同時,整合水利、交通、林業等項目資金2.87億元,優先投入綠化基礎設施建設。

當2800公頃國土綠化的購苗成為難題,“能不能讓部分沿黃村落參與綠化造林,在縣域范圍內自主解決苗木供需矛盾?”由此引發了“村集體創辦苗木合作社”的思路。

於是,短短2年后,11個村級育苗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由縣林業部門與苗木合作社簽訂供苗協議,實現苗木自產自用。

這一系列措施的強力推進,把擋在面前的困難逐一擊破。

面對經費、道路、灌溉等棘手問題,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舉全縣之力整合水利、交通、林業等項目資金,建成綠化項目道路120公裡,建設引水口8處、提灌站2處、蓄水池49口,安裝400KV變壓器2台,鋪設灌溉供水主干管道338.17公裡,供水分支管道76公裡。為了使國土綠化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林長,負責造林綠化6個片區,縣級領導為各造林片區的林長,包片包干包成活,把任務落實到各鄉鎮、各單位、各部門,層層領任務,積極落責任,做到每個片區苗木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植、有人澆。

人心齊、泰山移。5年來,全縣共有10萬多人次投身到國土綠化行動中,參與人數之多,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部分群眾甚至投身義務植樹的洪流中,形成了人人出力、人人作為的新氣象。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尖扎縣林業部門優化配置苗木,以鄉土樹種為主,從選苗、起苗、運苗、栽苗、澆水各環節嚴格把關,各造林片區負責人定期不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做到“供苗不合格不上山,整地不合格不栽植、澆水不徹底不驗收”,各片區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巡查造林一線,開展技術指導,苗木成活率達90%以上。

植被荒山,綠漸黃河。尖扎縣漫山豐腴的綠色,不僅彰顯了生態文明的成果,更彰顯了不屈服於天命的精神魄力。

尖扎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局長董壽山向記者介紹,過去的5年,尖扎縣累計完成國土綠化3.3萬公頃,人工造林8666.7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由“十二五”末的28.2%提高到2020年的36.2%,提高8個百分點,開創了全省淺腦山干旱地區造林樣板工程。

適逢仲春,黃南州尖扎縣羊江造林區護林員金扎果告訴記者,眼下這個季節,因為天氣干燥,每年這個時候,我們的重點工作就是防火,再就是防止牛羊進入林區啃食草木。這一片區共有43名護林員,每10人一組,每天最少巡護5個小時,以確保林區安全。

此外,尖扎縣探索“國土綠化+鄉村振興”模式,優先安排1865名沿黃村落群眾從事生態管護工作,累計組織群眾投工投勞8萬余人次,群眾收益達7600余萬元。

隨著黃河流域尖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隨著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推進,隨著淨化水廠的先后建成,隨著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升,尖扎縣農牧民群眾日常飲用水的水質越來越好,城鎮居民飲用水的水質達標率已上升為100%,尖扎縣委書記才科杰說。

看今朝,以“農耕文化·生態休閑”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在尖扎喜結碩果,先后涌現出德吉村、城上村、直崗拉卡村、德欠村、古什當村等一批深受省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鄉村旅游打卡地,綠水青山正步步演變為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責編:陳晶、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