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一城山水 大境通達

——打造“高地”建設“四地”蹲點調研之二

張多鈞 殷之皓 劉程錦
2022年03月23日08:33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俯瞰花海。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攝

邊麻溝木棧道。大通縣委宣傳部攝

初春后的東至溝村。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攝

冰雪世界。青海日報記者 李娜攝

邊麻溝花海冬季花燈。青海日報記者 張慧慧攝

雨中東至溝。通訊員 姚佔山攝

徒步旅游。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攝

  滑雪表演、雪圈滑雪賽、兒童滑雪比賽、迎奧繪畫展覽、冰天雪地美食展、“我帶爸媽迎冬奧”親子游……借助冬奧春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冬季冰雪旅游“火爆”朋友圈,接待游客74.32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1.72億元。

  “冬季客人少,村裡的農家院大多休業了。但我還是堅持營業,自家的院子,我也閑著沒事,客人來了就做點農家菜,每天至少有一兩桌客人。”3月3日,記者在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採訪時,農家院經營者朱冬生一邊收拾餐桌、碗碟,一邊笑呵呵地說。

  農家院從年頭到年尾全季節營業的背后,是大通縣全域旅游發展的強力支撐。

  大通縣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獨特的高原氣候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讓大通成為夏季避暑休閑、冬季賞雪滑雪的好去處。山+水、氣候+環境、冬季冰雪游+夏季鄉村游,讓大通旅游業有了特色,有了“金名片”,有了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有力“抓手”。

  暢游“冰雪季”

  ——旅游要發展,特色很重要。大通深研縣情實際,依托資源稟賦,發展冰雪旅游產業,成為省內冰雪旅游發展的“領頭羊”

  青海的冰雪旅游緣起大通。始建於2011年、地處鷂子溝景區的康樂山庄滑雪場,是青海第一個滑雪場,當年投資200多萬元,實現旅游收入600多萬元,經過10年發展,現在已完成投資3000多萬元,有青海滑雪運動最佳雪道和最全滑雪項目。

  2021年10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關於促進冰雪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推動青海冰雪旅游形成較為合理的空間布局和較高品質的發展格局,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冰雪旅游線路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四季皆宜的冰雪旅游產品。

  這既有大通發展冰雪旅游的做法、啟示,也是大通突破旅游同質化瓶頸的思路、方向。

  將軍溝原名西峽,數百年來,村裡流傳著一位古代將軍奮勇殺敵,最終埋骨於西峽的故事,為紀念這位將軍,村名改為“將軍溝”。

  3月2日,記者到將軍溝村採訪,雖然時令已到初春,但前夜的一場大雪將村子染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將軍溝村隸屬向化藏族鄉,藏漢混居、農牧業兼具,全村91戶369人,海拔3100米,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讓將軍溝村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2016年,向化鄉整合5個村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3000多萬元,投入到將軍溝村,燒烤小木屋、景觀橋、木棧道等一大批旅游設施拔地而起。

  “村民不懂經營,我們將景區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分紅,2018年、2019年兩年換了兩任老板,但景區還是沒能發展起來。”將軍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洪林說。

  2020年,青海綠域旅開發有限公司接手將軍溝村景區。2021年,公司投入300萬元,升級改造景區,重點打造的玻璃懸索橋,長260米,高80米,直接將兩座山頭連接在一起,成了周邊獨一無二的景點。2021年,將軍溝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搭乘鄉村振興的春風,公司在景區加入冬季游項目,並在今年春節運營,從大年初一到十五,短短半個月,就掙了8萬元。

  公司總經理李發平說,這裡以前是茶園,現在發展成了景區。這裡多雨,夏季營業時間短,必須發展冬季旅游和夜間旅游。

  採訪中發現,大通發展冰雪旅游,還存在一些必須補齊的短板、突破的瓶頸:滑雪場規模小,數量少,沒有形成產業規模﹔活動內容大同小異,相對單一,特色不明顯、吸引力不足。康樂山庄滑雪場負責人馬錦雲說,全縣各個滑雪場目前都是娛樂性滑雪,今年,康樂山庄滑雪場將重新進行打造,將滑雪場打造成為西北地區滑雪運動賽事承辦基地。

  盤活“鄉村游”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大通縣緊緊依托鄉村資源稟賦,實現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結構性調整,賦予了鄉村旅游更多的內涵和外延

  “十三五”期間,大通旅游人數和旅游經濟收入都有顯著提升,旅游人數增速在15%左右,旅游收入增速實現在20%以上。2021年全縣累計接待人數337.1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68億元,同比增長18.2%和20.3%。

  其實,早在2017年開始,依據西寧市十條鄉村旅游帶建設項目,大通先后發展了景陽、窎溝、東峽、塔爾四條鄉村旅游示范帶建設,覆蓋5鎮2鄉共43個行政村,推動鄉村旅游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和促進縣域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邊麻溝村是發展鄉村旅游較早的村子,在省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目前依托鄉村旅游發展起來的3A級景區,全村旅游年收入達到了1500多萬元。

  然而邊麻溝村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16年,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轉讓了在大通縣城經營的駕校,回村創業。他先后到上海、山東等地考察,發現經營花海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邊麻溝村具備這樣的條件。

  “黃沙地種庄稼沒收成,能不能種符合地質條件的農作物,把村民留下來?”這是李培東思考最多的問題。邊麻溝村地質特殊,地表10公分之下全是黃沙。早些年,靠天吃飯,年景不好時溫飽都成為問題,村民紛紛舉家搬遷,村子裡出現了大批撂荒地,李培東看中的正是這些撂荒地。2016年,用村級扶貧資金285萬元,加上村民入股,邊麻溝村的薰衣草庄園正式運營,當年接待游客30萬元,實現旅游收入120萬元。

  嘗到鄉村旅游“甜頭”的李培東,繼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擴大景區規模。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觀光旅游出現了瓶頸,2017年、2018年兩年,旅游收入下滑,李培東意識到,邊麻溝村要發展,需革新。

  2018年之前,邊麻溝花海作為村集體產業,由村民自主管理,難免會出現鄉村旅游結構單一、經營管理不善的問題。雖然大通周邊地區的花海景區發展勢頭強勁,但都具有一定的同質性。

  同質化,不僅是邊麻溝花海存在的問題,也是青海鄉村旅游的“通病”。鄉村旅游沒有專業人才,村民自主經營管理,看到什麼樣的項目掙錢,立即就上什麼項目,照貓畫虎“抄作業”,但有些時候連作業都抄不好,更別說掙錢致富。

  以邊麻溝花海為例,2018年之前,鄉村旅游隻能賞花,往往第一次看完不會再來第二次,頭一年看完第二年不會再來,2個小時就能看完所有景點,旅游收入僅限30元的門票。

  找到問題的症結,就有解決問題的方法。2018年,李培東開始招商引資,引進專業團隊,成立青海萬花谷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推動景區花海產業結構轉型。成立大眾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村民自主管理,經營苗木種植銷售、花卉種植培育,公司負責景區管理、餐飲、民宿、土特產銷售、農副產品加工。

  專業團隊經營邊麻溝花海后,一改往年冬季休業的常態,引進冬季冰雪旅游,彌補景區冬季游空閑。今年春節前,投入了250萬元打造燈會,夜晚賞燈的人絡繹不絕。

  邊麻溝村的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非常成功,由以前的單一觀光旅游變成了夏看花冬滑雪夜賞燈的全季全時全域鄉村旅游嶄新格局。邊麻溝村在革新中實現“蛻變”。

  不僅僅是邊麻溝村,今年,大通縣將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娛樂、購物內容,以鄉村旅游產業帶為推手,譜寫鄉村振興曲。

  吃上“綠色飯”

  ——生態既是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更是發展過程中不可觸碰的紅線。依托生態資源,大通生態旅游產業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大通縣森林覆蓋率43.3%,屬全省最高,提供了西寧市70%的飲用水,擁有四級旅游資源6處、三級旅游資源21處、二級旅游資源30余處,尤其是鷂子溝國家森林公園、察汗河國家森林公園、黑泉水庫國家水利風景區,這些既是大通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更是稀缺的旅游資源。

  2021年8月底,中共青海省委印發《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率先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打造美麗中國、美麗世界的青海樣板。

  結合全省打造國際旅游生態目的地的工作部署,大通編寫了《大通縣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草案)》。《方案》提出,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態資源,推進傳統觀光型旅游向生態體驗型轉變。推介一批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完善的旅游精品路線。東至溝村的生態旅游正是此方案的生動實踐。

  距離邊麻溝村1.5公裡的東至溝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村子坐落在山溝內,呈狹長分布,全長3.4公裡。村子的右側山,當地村民叫前陰山,是2687畝(178.53公頃)天然林,村子的左側山,叫后陽坡,是萬畝沙棘林,每年夏季,到村子裡燒烤的游客絡繹不絕。

  正是看中東至溝村的生態優勢,村黨支部書記李迎仁和村民商定發展鄉村旅游。2017年,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670萬元,全面改善村內的基礎設施,打通了前陰山與邊麻溝花海的木棧道。整合了朔北鄉其他村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500萬元,沿著山溝河邊建起了21個木屋,鄉上成立了金露梅旅游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專業管理團隊,經營東至溝村休閑徒步旅游項目。

  依托當地生態資源,村民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徹底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隻有6000元左右,2021年,村民收入達到了15000元左右,村子也被評為全國第一批鄉村旅游發展重點村。

  通過這些年發展,加之定點幫扶單位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幫扶,在原有21個木屋的基礎上,村裡又自建了18個木屋投入到旅游公司,作為村集體經濟。

  鄉村旅游發展越來越好,問題也隨之出現。旅游受季節影響大,每年的旅游季隻有夏秋季的5個月,冬春季是森林防火的重點期,無法開展木屋燒烤等旅游活動。全村三個社發展極不平衡,燒烤木屋及徒步景區集中分布在三社,農家院遍布,村民也掙了錢。一社、二社村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今年,依托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幫扶,東至溝村將重點打造冬春季冰雪旅游項目及“后備廂”工程。一社地勢平坦,重點打造設施農業區,可讓游客體驗採摘的快樂。二社鼓勵村民將閑置的庄廓院騰出來,發展民宿產業。三社繼續發展農家院。

  “我們的初衷是讓游客吃好玩好住好,離開時后備廂裝滿土特產品。”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鄉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王強說,今年投資300萬元的油坊正在選址,建成后村民的菜籽油全部由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收購。

  大通縣臨近西寧市、海東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省內主要旅游區,縣域分布集中,客源集中,客源市場競爭激烈,尤其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元素打造、門源回族自治縣的回族特色旅游,對大通民族特色優勢發揮造成極大的沖擊。因此,走生態旅游路線,是大通必然的選擇。按照“十四五”發展規劃,大通將重點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示范縣、高原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基地。

  駛向“幸福路”

  ——旅游是富民產業,落腳點在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上。大通做大旅游蛋糕,讓群眾參與到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實現了富了財政富了民

  發展鄉村旅游目的是振興鄉村,帶動村民過上好日子。

  2015年前,趙文科的日子過得單調無味,春天種地,夏天外出務工,秋天回家收田,冬天蹲在牆根晒太陽。一年的收入寥寥無幾,打工每個月1500元左右,還不一定要到手,庄稼收成除去口糧,也就能賣個2000多元錢。

  父親腦梗、母親肢體殘疾、兩個孩子還小,2015年,趙文科被認定為貧困戶。也就在這一年,他自籌了9000元,加上產業扶持資金,購置了一輛農用車,每天清晨到縣城蔬菜批發市場進菜,然后走鄉串村出售蔬菜,賺取一點點差價。

  一直到2018年,看到村裡的鄉村旅游活了起來,趙文科心動了。辦理了“530”貸款,又另外借了2萬元,拿著7萬元錢在自己家裡辦起了農家院。

  另一方面,政府為村民免費發放了當歸種子,趙文科流轉了村裡13.34公頃耕地,成立了屯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藥材和農作物。春秋農忙時在地裡,夏季旅游旺季在農家院,趙文科感覺這樣的日子很充實。

  2018年當年盈利,趙文科還清了所有貸款和欠款。2019年,租賃了村裡的木屋經營農家院,每年租金2萬元,2020年、2021年,農家院收入都達到了20萬元以上。農家院曾接待了一個旅游團,消費了2.7萬元,接過兩沓厚厚的錢,趙文科激動不已,“從沒有想過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手中從沒有握到過這麼多錢!”

  2021年,趙文科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靠著鄉村旅游,他家富了起來,還帶動周邊群眾共同富裕。

  採訪時趙文科說,他計劃將合作社的耕地劃分成小塊對外出租,讓城市裡的孩子體驗種植、澆水、除草、收獲的過程,每個月或每周來一次都可以,合作社收取費用后做日常管理。沒想到趙文科的計劃付諸行動很快,採訪回來沒幾天,看到趙文科的群發消息,“東至溝農家院+合作社+民俗體驗田園生活,隻要你花600元租合作社一塊地,可以體驗種植蔬菜、糧食作物,可以在農家院免費自助一次,也可以住一晚民宿。”

  邁上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在2021年成功創建青海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基礎上,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大通縣將緊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戰略、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大西寧發展、《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等戰略機遇,發揮旅游、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融入西寧、青海、國家發展戰略中,“一城山水,大境通達”的縣域名片也必將享譽省內外。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