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省合作共同打造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行動方案》,部省合作共同打造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錨定到2025年,旅游人次與總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的目標,以生態塑造旅游品質、以旅游彰顯生態價值,促進國內國際旅游雙循環,以文化賦能,打造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布局合理、產品體系豐富、服務水平優質、管理運營科學、帶動效益明顯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青海省導游行業及旅游市場 “亂象”整治動員部署視頻會召開 11月18日,青海省導游行業及旅游市場“亂象”整治動員部署視頻會在西寧召開,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月霞講話,副省長楊逢春主持。 趙月霞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的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青海省一鎮一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0個“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入選。 青海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
海東前三季度旅游收入59.07億元 11月12日,記者從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獲悉,今年海東市通過強化統籌謀劃打造河湟文化新高地、豐富旅游業態激發文旅市場活力、營造良好氛圍加大文旅推介力度、承辦省級賽事彰顯海東魅力、開啟青海人游海東等“組合拳”,使得文旅產業逆勢上揚,前三季度實現旅游收入59.07億元,同比增長18.47%。 海東市充分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新開辟冬季旅游項目,精彩紛呈的冬季文旅活動使得海東“冷資源”變身“熱經濟”﹔利用環海東河湟文化深度體驗旅游圈、沿大通河生態線旅游線、沿湟水河人文旅游線、沿黃河地學旅游線“一圈三線”,輻射帶動全市28家A級景區、294家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最大限度釋放鄉村旅游潛力﹔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展陳內容,將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通過“快閃”、展覽、演出等活動吸引游客,紅光村、雙樹村、班彥村、樂都區卯寨黨史館成為海東紅色旅游熱門打卡地。…
青海省新增5家省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根據《關於開展青海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申報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依照《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服務規范》(LB/T055-2016)及《青海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評分細則》,經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門推薦與初審,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按程序組織評定,認定湟源縣小高陵村、互助縣班彥村、海晏縣時代楷模紀念館、烏蘭縣莫河駱駝場、德令哈市農墾文化博物館等5家景區達到標准要求,通過省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評定。 此次入選的5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涵蓋了青海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孕育的多種寶貴精神財富和以艱苦創業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較強的精神內涵及教育意義。…
生態旅游:立於高地看星空 美麗群加。通訊員 湟組軒攝 今年“十一”黃金周,青海全省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83.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6.7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至疫前同期的93%和83.7%,高出國家平均恢復水平23個百分點。…
動靜相宜之間 瀾滄江奔向遠方 人民網西寧11月9日電 (楊啟紅、張皓芃)秋冬交接之際,瀾滄江青海流域的主色調由綠漸黃,極目迥望,山峰綿延不絕、網狀水系相互交織,動靜相宜、氣勢磅礡。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是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的源頭區,由裸岩冰川、高寒草甸草原、灌木叢、大果圓柏林、濕地河流自上而下發育而成的垂直植被地貌景觀在三江源地區實屬罕見,具有極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和徑流匯集,以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
長江源頭雪域間 生生不息萬條河 冬日,長江源頭所在的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大冰峰姜根迪如冰川,亙古挺立在世界第三級的陽光下。極目之處的群山之間,流淌的是生生不息的萬條河。…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部署全省做好文旅行業疫情防控措施 近日,根據青海省疫情防控形勢,省文化和旅游廳全面貫徹落實王建軍書記、信長星省長關於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部及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相關會議精神,部署文旅系統及行業疫情防控工作,壓緊壓實“四方”責任,堅決防范疫情防控風險漏洞,切實保障文化和旅游行業安全。 “五個必須”落實旅游星級飯店疫情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