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理乡土 “水”润民生
西宁城西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多元路径
西宁的初冬,寒意涌现。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张家湾村的一栋温室大棚内,高原的阳光像一层暖融融的金纱,轻轻盖在大棚里的每一个角落,鱼儿划破碧波,菜叶染透阳光,鱼菜共生,将高原的阳光悉数收藏,构成了一幅充满智慧与生机的美好画面。

温棚内绿意浓。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目前,我们引进的这批德国锦鲤状态良好,相对来说,比较适应我们西宁冬季的气候。”青海曼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马璇介绍,鱼池里的水经循环系统进入到浅液流水培系统、雾培系统,经过蔬菜根系吸收后,水再循环回来养鱼,从而形成“鱼饲料-喂鱼-鱼排泄(产生氨和废物)-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净化水质)-洁净水回流-养鱼”这样一个闭环。
如此一来,对鱼而言,水被持续净化,不用频繁换水;对菜来说,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天然液体肥料,不用额外施肥;从整个系统的层面来看,实现了水资源的高度循环利用,几乎不向外排放废水,是一种极富智慧的生态农业模式。

鱼苗。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马璇介绍,项目落地后,鱼菜共生系统水体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全氮排放量较传统养殖减少99%;水培蔬菜生长周期从60天缩短至35天,产量提升3倍,突破高原冬季种植限制。
除了含“绿”量爆棚之外,这里的“AI”含量也不低。在“人工智能+农业示范应用云平台”的页面上,棚内水培、气雾培、鱼培、菜培各个系统的EC值、PH值等一目了然,而这一个个数据正在构建高原智慧农业的AI大模型。

温棚内,蔬菜长势良好。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我们与高校、数字科技企业联合研发AI智慧农业平台,将实现精准环境智慧调控、全周期智能管理、全链条溯源认证等,目标是打造无人化温棚,为高原智慧农业助力。”马璇表示。
“温棚里布的这些摄像设备可采集菜叶的多个数据,为算法提供数据模型,进而服务于智慧种植、管护。”青海省“昆仑英才”拔尖人才王松介绍,该项目在青海省先行先试,意义重大,将为高原农业增效、农民创收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工作人员可在手机上看到“人工智能+农业示范应用云平台”的各项数据。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朔风在外,春光在内,一方温棚里,孕育着高原智慧农业的“春天”。项目的落地,盘活了张家湾村闲置的大棚资源,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同时,还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路径。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设备运转、清洗空桶、灌装泉水、封盖码放……在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阴山堂村山泉水厂,桶装水码放整齐,时不时有工人搬运外送。
“村里产业单一,近年来,我们依托村里富含锶元素的山泉水资源,村企合作,办起了山泉水厂。”阴山堂村党支部书记郭宝红介绍,水厂目前生产循环桶装水、一次性桶装水、多规格的瓶装水等多种类型的山泉水,销路较好。
“上年纪了,外出务工不好找活儿了,在村里的自来水厂上班,离家近,有收入,很满意了。”运占林今年60岁,负责自来水厂的财务工作,工作相对轻松,在家门口能有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他很知足。

水厂生产的山泉水。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山泉水厂于2025年9月正式运营,不仅为全村村民提供免费的山泉水,而且已带动村里6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2025年全村获得分红资金15万元,以后每年递增1万元。“村集体享有经销权,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对接政府部门、酒店、加油站等渠道,争取将我们村里的好水推广出去。”郭宝红介绍,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40万元,2025年预计达60万元左右。
“十四五”时期,城西区以党建引领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通过政策扶持、模式创新、项目带动等多项举措,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输血依赖”转向“造血自强”,实现产业发展与村民收益双升。城西区委、区政府创新设立1000万元村集体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开展“穿透式”调研,明确差异化路径,推行“片区统筹+村企共建”模式,撬动1.8亿元意向投资。重点推进杨家湾物流园、汉庄村乡村旅游等四大标杆项目,形成多元产业格局,带动村集体增收99.66万元。
同时,实施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维修等民生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共振。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22年2995.51万元增至4070.33万元,增幅达35.88%。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2025年青海省海西州文旅暨“好品中国”农特产品(北京)推介会举办
-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况玉)11月21日上午,以“大美青海 魅力海西”为主题的2025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旅暨“好品中国”农特产品(北京)推介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举行,活动现场,“神奇柴达木”海西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入驻“人民优选”平台,同步启动人民网“YEAH!生活”栏目海西州主题采访,将通过全媒体平台深度讲述海西故事。 人民网“YEAH!生活”栏目海西州主题采访正式启动。…
- 好品中国丨高原枸杞红
- 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湖以西 坐落着青海省面积最大的地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 柴达木盆地 构成了州域的主体 翻开地图 格尔木、德令哈、茫崖 都兰、大柴旦…… 都是熟悉的名字 地图上未显示的 则是无尽的宝藏 “祖国聚宝盆” 柴达木盆地 处于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 和昆仑山脉环抱之中 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却也是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最低之处 冰川、雪山、河流、湖泊、湿地 草原、戈壁、沙漠、绿洲 共同塑造着这片土地 柴达木 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 盆地内分布着 大大小小的盐湖33个 其中察尔汗盐湖 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盐湖 也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除了钾盐 柴达木盆地镁盐、锂矿等 资源储量同样居全国首位 当然 这些宝藏并不是 “祖国聚宝盆”的全部 位于全球四大超净区之一 的天然优势 和独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让柴达木盆地成为 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的优选之地 枸杞、藜麦、牦牛、藏羊等高原臻品 是“神奇柴达木”的另一张名片 “瀚海红宝石” “南昆仑,北祁连 八百里瀚海无人烟” 柴达木盆地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新中国成立之初 百废待兴 在“开发柴达木”的号召下 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 科技工作者、部队复转军人 知识青年等 从祖国各地来到柴达木 为国找油、为国找钾 屯垦拓荒、建设家园 柴达木盆地 野生枸杞资源丰富 是枸杞“基因宝库” 在都兰县五龙沟 发现的天然枸杞林 被认为是目前国内 扰动最小的天然群落 20世纪60年代 位于都兰县的诺木洪农场 开启了柴达木枸杞 人工种植的序幕 本世纪初 海西州结合防沙治沙工程 在柴达木盆地沙区 数十个绿洲及周边地区 大面积发展枸杞种植 建成以都兰诺木洪为中心 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大柴旦 为辅的五大枸杞规模化种植区 2024年 全州枸杞种植面积43.2万亩 干果产量9.…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