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人民建议|串联散、小景点 打造西宁南旅游大环线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2025年10月29日09:12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近日,有群众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建议青海打造西宁南旅游大环线。该群众建议,西宁南(方圆100至200公里范围内)有许多景点,比如塔尔寺、拉脊山口、宗喀拉则、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岗山秘景、沙索麻村观景台、夏琼寺、德吉村、昂拉千户、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贵德地质公园、清清黄河、龙羊峡、日月山等,完全可以用“大环线”的方式去组建成较系统的旅游线路,以大景点带小景点,组成整体的旅游资源,优化景区“散、小、乱”的格局,加强宣传推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一批露营地、餐饮住宿设施,优化交通路网,丰富和充实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定能收到像“青甘大环线”等一样的整体旅游观光效果,能更有效地促进青海旅游产业发展。

群众留言。截图自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点击图片查看留言详情)

该群众表示,近两年,青海旅游业的火爆,得益于旅游线路的系统建设,比如“青甘大环线”“北驾祁连·9号公路”,这种系统性的旅游线路,能有效吸引更多游客,从根本上回避或扭转青海大量旅游景点散、远而引不来客的情况,还能把野、小景点有效串连起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

针对此建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近年来,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青海推出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为省内外游客游览体验“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提供了出游攻略,也为进一步优化精品旅游线路夯实了基础。

游客在拉脊山看日出。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一方面,按照“聚焦、优化、赋能、融合”的思路进行环线规划设计,以环线带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多方共建、市场互联,打造以西宁为中心,格尔木、玉树为支点的东、西、南、北4条生态旅游环线,特别是东部环线突出河湟民俗体验,以西宁市、海东市为主要接驳地,辐射黄南州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途经8个县区,总里程约1000公里。所经区域为河湟文化的核心区,重点为青海土族、撒拉族两个独有民族的民俗风情体验点和黄河上游代表性的风景廊道,主要串联塔尔寺、拉脊山、贵德地质公园、清清黄河景区、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尖扎德吉村等重要旅游资源点,为围绕线路做产品、树品牌、抓宣传、强服务夯实了基础。

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021年以来,青海充分挖掘特色文旅资源,结合建党百年、中国旅游日、冬春季旅游活动启动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陆续推出并发布130余条旅游线路,涵盖了19条红色旅游线路、65条乡村旅游线路、25条冰雪旅游线路、5条非遗旅游线路、5条自驾精品旅游线路、6条环青海湖生态旅游线路、6条避暑旅游线路,形成了覆盖全省优质资源点、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线路体系,多条线路涉及西宁南部旅游资源。

同时,西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推动自驾游服务基地和集散中心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宁市正联合周边地区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的旅游集散中心,并建设独具青藏高原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

此外,持续加强全省生态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线上线下推介青海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热度持续攀升;积极指导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梳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中予以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扶持等,引领促进西宁南文化旅游业发展。

今年旅游旺季,青海湖景区游人来往。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今年5月,青海推出五条自驾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大美青海黄河风情文化体验之旅”线路串联了西宁市、互助县、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县、循化县、化隆县、尖扎县、贵德县、共和县、湟源县、西宁市的18处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与该群众提及的路线大致吻合。

今年前三季度,青海接待游客5613.63万人次,同比增长20.36%;旅游总花费535.66亿元,同比增长20.05%。旅游旺季,青海各市州既深度挖掘区域特色,充分释放个性优势,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旅名片,又紧密联动、协同发展,强化全域文旅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共同勾勒出一幅“全域协同、多元出彩”的青海文旅发展全景图。与此同时,青海、甘肃两省联合开展了青甘旅游环线执法活动,共护“青甘大环线”旅游金名片。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该群众的建议,继续指导西宁市、海东市和海南州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充分挖掘、整合、利用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景区等的运营服务水平,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助力西宁南旅游线路全面融入即将推出的青海旅游大环线,共享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

(责编:马可欣、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