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馍香飘四海
腊月初八,久居江苏南京的陈晨收到了一个快递,里面装的是两个焜锅馍馍和几个青稞饼。“就是这个味道,南京都买不到!”
两千公里外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五庄镇海亚焜锅馍馍生产基地,马晓明打开直播间,介绍自家工坊的各类产品。“我家的馍馍没有防腐剂,家人们收到后放冰箱,随吃随买。”
焜锅馍馍也叫锟锅,用金属模具(模具也叫“锟锅”)烤制而成。做焜锅馍馍的时候,要在发面里卷进菜籽油,抹上胡麻、红花、香豆粉等西北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棕、黄、绿各色相间的面团,放进锟锅埋在用麦草、牛羊粪为燃料的草灰里,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面香扑鼻,是青海人重要的主食之一,更是无数青海人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青海焜锅馍馍。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2009年起,马晓明跟随父母进城,开店卖馍馍。“我们村子叫汉水沟,村里人在全国各地开店卖馍馍。”从最初在店里帮忙到后来拥有自己的店,高峰期的时候,马晓明在西宁同时拥有7家门店。“那时候生意也不错,产品种类也多,但还是想让外地人也知道我们青海焜锅馍馍的味道。”2021年,不满足于只做线下店铺的马晓明忍痛整理掉最后几家门店,和创业伙伴马金彪一起从村里老人手里寻了一块老酵面,开始摸索着做自己的馍馍品牌。
“线上销售对做了十几年实体店的我们来说是个新行当,得从头学。”经过一年多的专心准备,2023年11月,马晓明的线上店铺开张了。“线上卖货真是门学问,刚开始销售情况不太行。”一连好几个月线上都是亏损状态,好在自家馍馍品质不错,马晓明边给别人供货,边直播带货。“我记得很清楚,去年3月20日那天起,每天稳定有100单,算是活过来了。”
马晓明正在直播卖馍馍。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坚持一年,马晓明的线上店铺实现销售额456万。直播间里的焜锅馍馍从湟中出发,近至甘肃,远至广东,甚至踏出国门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让远在他乡的青海人尝到了故乡的味道,也让从未谋面的外地朋友尝到了青海焜锅的味道。
焜锅的名气慢慢有了,产品品质更加重要。“可不能把好不容易立好的牌子砸了。”每年秋收,马晓明和伙伴就开始在附近村子收麦子、油菜籽、香豆。“没有给农户们下订单,自己眼睛看着收得最保险,我们产业基地自己有榨油坊和磨坊,原材料自己深加工。”马晓明认为从原料端开始稳定的产品品质才是线上销售长久的关键。
闻着馍香进入生产车间,除了正在直播的女主播,还有几个白案师傅和烘烤、晾凉、打包的工作人员忙碌着。“现在生产车间有17个人,加上实体店的,一共有32名员工。”焜锅馍馍产业基地运营一年多,不断吸引着附近的劳动力。“因为做馍馍得早起比较辛苦,能干全天的员工,工资能拿到7000元一个月,少的也能拿到3500元。”
正在打包的焜锅馍馍。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临近春节客户的年馍需求增加,生产基地又增加了馓子、花花等炸馍馍产品,开始接一些订单,用工需求也增加了。打包车间里,47岁的上五庄镇邦巴村村民马生娟忙活着。“以前家里离不开人就养几头牛,现在孩子们都上学了不在家,我就到这边来打点工。”马生娟说,车间里大部分姐妹都是附近村子的,有这种就近能挣钱的机会很不错。
记者采访当天,马晓明接待了来自黄南州政协的调研团队,从原材料、制作工艺,到烤制方法、物流渠道,马晓明一一向参观团队作介绍。“不怕他们成你的竞争对手吗?”记者问道。
待发货的订单。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同行多了有了竞争,产品才会越做越好。”马晓明认为,好的产品不仅值得消费者看到,也值得被同行看到。“我们上五庄镇将馍馍制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政府主导、企业龙头引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土特产’路径。”上五庄镇党委副书记邓永贵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今年将持续推动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而马晓明也更有信心和青海焜锅馍馍越走越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