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城”焕新记
——德令哈建设全省文化大市一线观察
学生在读书分享会朗诵诗歌。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 摄
各具特色的书店成为德令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海日报记者 咸文静 摄
游客打卡德令哈。青海日报记者 李庆玲 摄
打卡海子诗歌陈列馆。青海日报记者 李庆玲 摄
王洪溢将自己在昆仑路的琴行改成了赏石艺术馆,楼上楼下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几个月前,随着青海柴达木第二届赏石艺术展的成功举办,王洪溢看到了德令哈奇石资源的潜力,外界对于德令哈的印象又多了“奇石文化”几个字。
其实,对于很多德令哈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从“文化”开始的。
从灯箱牌上印着“启智润诗城 书香德令哈”的公交站台出发,在晨曦中路过诗歌广场,跟重新扩建修缮的海子诗歌陈列馆打个照面,然后经过滨河诗歌公园、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开始一天的生活。至于怀头他拉的岩画,柏树山上的古柏,还有那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滴眼泪”的哈拉湖,都在周末“打卡”的范围内。
1988年,诗人海子路过这里,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那一年,德令哈刚刚撤镇建市。这个作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戈壁小城,第一次带着“诗歌”的标签走进大众的视野。一路走来,在“全省工业强市”耀眼光芒的映衬下,一旁的文化坐标显得有些黯淡,特别是最近几年,从化工产业到光伏产业的华丽转型让“光热之都”成了这座城市的新“标签”。
难道“诗歌之城”“浪漫”不再?
“德令哈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王洪溢太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这里生活着这么多民族,又有得天独厚的农垦文化、诗歌文化,是值得挖掘、打造的。”
今天,变化已经开始。
当我们来到这个小城,朗朗读书声回荡在城市上空。11月16日晚,在“环巴音河”畅跑马拉松挑战赛结束后,大量群众聚集在海子诗歌陈列馆,以诗会友,以歌言志,现场荡漾着令人沉醉的诗意。
“像这样的诗歌朗诵会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大多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德令哈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旭红告诉记者,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的场面在德令哈随处可见。
小城的变化缘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要求,特别是市委“扎实推动文化大市建设”的安排部署,让“努力塑造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优势”成为它新的发展目标。为此,德令哈印发《关于建设全省文化大市的实施方案》,按照初步规划,要在2025年将德令哈市打造成具有城市品牌文化特色的文化大市,实现全域文化融合、全民文化共享,现代化高原绿洲城市的能级和品质显著提升。
“现代诗城·浪漫之都”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德令哈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一座集现代诗歌文化、民族文化、红色农垦文化、非遗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元素于一体的新型高原城市。”吴旭红的一席话,既道出了当地打造文化大市的底气,也讲明其发展的思路。
文城相谐的现代诗歌文化品牌——依托现代诗歌文化这张金名片,围绕德令哈全州文化中心建设,深度挖掘文化+高原特产+美食体验潜力,走出一条以“舌尖上的文化与美食”为载体助力城市提升的新路径。
多元和谐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通过举办“那达慕大会”“美食季”等民族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培根铸魂的红色农垦文化品牌——依托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和农垦文化博物馆讲好农垦发展史的故事,提升知名度,增加旅游热度。
产文互促的绿色生态文化品牌——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哈拉湖原生态旅游、尕海国家湿地公园、柏树山体验式旅游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共赢。
匠心传承的精品非遗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非遗文化”,形成依托德令哈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德都蒙古全席”以及海西州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那达幕”“汗青格勒”联合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海西蒙古族刺绣”“蒙医正骨疗法”“马奶酒制作技艺”“查干萨日”的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
共建共享的全域公共文化品牌——开展“戏曲进乡村”“文艺轻骑兵”“柴达木之夏”等活动,壮大本土公共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气质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全省文化大市的迫切愿望融入德令哈高质量发展的点点滴滴。包括博物馆群塑造、街镇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突破、全民诵读普及、民族文化共兴、生态文旅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人才培育等在内的“八大工程”成为六个文化品牌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
“就拿打造博物馆群来说,海子诗歌陈列馆今年参观人数保守估计能达到16万人次,农垦文化博物馆能达到10万人次。”吴旭红说。
事实上,建设的脚步已在更自觉地加速推进。
成功举办“启智润诗城·书香德令哈”读书分享会系列活动、德令哈“文化大市”建设丛书发行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海霞、敬一丹,国内著名诗人走进德令哈开展采风创作活动,使“现代诗城·浪漫之都”知名度不断提升。
开展首届柴达木盐羊品鉴会、巴音河美食季、红光村文化旅游嘉年华等系列美食活动,吸引八方游客来德令哈开启舌尖寻味之旅。文化市场的繁荣助推旅游业的发展。今年1至10月共接待232.58万人次,同比增长17.18%,旅游收入11.58亿元,同比增长32.20%。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诚然,今天的德令哈,离“全省文化大市”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是9万德令哈人的共同追求,“现代诗城·浪漫之都”,正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