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原创稿件

雪豹之都 高原明珠

让更多“河湟田园”优质农产品“走”得更远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2024年10月25日10:31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湟水悠悠,奔流不息,润泽河湟谷地。

在这一方水土之间,蔬菜、青稞、油菜、燕麦、马铃薯等丰富多样的农作物汲天地之养分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主导产业和惠民产业。

燕麦成熟。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燕麦成熟。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成串的西红柿红彤彤、水灵灵地挂在西红柿秧苗上,如同一串串红玛瑙,在西宁汇丰农业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大通景阳生产基地的智能连栋玻璃温室内,工作人员轻轻采摘新鲜的串西红柿,再将其整齐码放到包装盒里,不一会儿,一盒盒个头均匀、圆润饱满的串西红柿就打包好了,“河湟田园”的品牌标识十分显眼,“我们的串西红柿不仅在省内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大型超市畅销,还畅销省外呢。”基地负责人张富东介绍。

“河湟田园”串番茄。受访单位供图

“河湟田园”串番茄。受访单位供图

金秋丰收季,大通县朔北藏族乡千亩甘蓝种植基地里,菜农们将带着露珠的甘蓝装上车,远销省外市场;大通县景阳镇千亩茼蒿基地内大棚绵延铺展,绿油油的茼蒿一筐筐地装车后进行预冷保鲜包装;湟中区鲁沙尔镇朱家庄村的种养殖合作社连片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里,红菜薹长势良好,群众抢抓农时进行采收;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山根村,成片的蒜苗散发着浓郁的蒜香,预示着丰收……

西宁是世界“四大超净区”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服务基地和大后方,这里年平均日照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夏季平均气温17℃至19℃,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天然的冷凉气候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为万物生长创造了绝佳的气候条件,赋予“源头净地”的独特优势。

为了打破西宁的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局,近年来,西宁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围绕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以蔬菜、马铃薯、油菜、青稞、牦牛、燕麦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出西宁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河湟田源”,马铃薯子品牌“夏都蔬生”和“夏都薯香”。

金秋十月,湟源的马铃薯丰收。王舰摄

金秋十月,湟源的马铃薯丰收。王舰摄

同时,加快培育提升“老爷山”“圣地田园”“西湟日月山”等农产品县域公用品牌,支持可可西里、裕泰、三江雪等企业做强唱响企业品牌,“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企业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西宁大力培育品牌经营主体,截至目前,54家牦牛肉、青稞、乳制品、马铃薯、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获得“河湟田源”品牌授权。

同时,西宁持续培育特色农牧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及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湟源县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在大通县、湟中区逐步形成油菜籽加工规模大、中、小相结合,产品档次高、中、低相结合的加工企业布局。围绕打造青海省粮油种植、果蔬生产、畜禽生产三个“百亿元”产业,确定了蔬菜、油菜、马铃薯、中藏药材、肉牛羊、饲草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

加强优势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优势生产区域,建立湟源马牙蚕豆,湟中蚕豆、油菜、马铃薯和大通马铃薯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面积86.6万亩。培育5000亩以上生产规模的“大通老爷山”“湟中玉拉”“湟中绿聚园”“国良蔬菜”等10家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以上生产规模的“汇丰”“森田”“葛源”“召荣食用菌”“丰辉”“卡约初禾”等10家蔬菜生产基地。

“召荣食用菌”采摘。人民网 陈明菊摄

“召荣食用菌”采摘。人民网 陈明菊摄

此外,为了让更多“河湟田园”优质农产品“走”得出去,“走”得更远,还组建成立西宁、德阳、成都、兰州、南京、重庆六市城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联盟,建立农产品品牌互宣和农产品互推机制,开展品牌建设合作交流。

(责编:陈明菊、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