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山海情深 苏青协作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
2024年08月13日10:42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驱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绿水青山间一处露营基地映入眼帘。欢声笑语从各式各样的天幕、帐篷里传来,一旁的儿童游乐区孩子们正在嬉水玩耍……这里便是青海省湟源县和平乡马家湾村水麦轻奢露营基地,是江苏南京千里援助青海湟源的生动实践。

景色宜人的露营基地。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46岁的甘明霞是马家湾村村民,正忙着接待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今年5月份甘明霞来这家露营基地打工,每天的任务是收银、接待顾客等等。水麦轻奢露营基地于2023年8月初进入试运营阶段,并按合同向村内缴纳租金15万元。租金的30%用于为全村180户583人缴纳医疗保险和土地租赁,剩余的7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露营基地建设初期,我们邀请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提供技术指导,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今年投入6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300万元,打造了马家湾村以生态促旅游,以旅游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印象品牌,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了发展与保护共生。”和平乡项目干事李博介绍道,项目实现“当年项目当年收益”目标,惠及全村180户群众,通过建立集体收入、土地流转、务工就业、集体分红、门前经济、集会经济、就业培训等7种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群众增收50万元。

游客正在露营基地休闲。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这个项目对湟源而言也意义非凡。该项目率先探索将湟源露营产业从“简单粗放”向“精品优质”模式转变,将以往“散户主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个体参与”模式转型。通过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建设,村里土地租金由原来的2000元提高至15万元,真正将生地做成了“熟地”。

一个月工资4500元,对甘明霞来讲,这是个很好的打工机会。以往要打工,离家远,家里老人孩子照顾不上,现如今家门口的工作让甘明霞干劲十足,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感谢南京对我们的援助,我们作为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帮扶的力度。”

同样获益的还有今年58岁的村民赵宝山,从今年5月来到露营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多元。“年纪大了,外出务工找不上活,即便找到了也吃不了苦,只能干一些轻松点的活。在家门口露营基地打工,干的活不仅轻松,平时还能顾上庄稼。”赵宝山说。

露营基地内山清水秀。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赵宝山今年刚到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务工,老伴儿马玉英从去年就一直在村里的露营基地务工,每月收入2400元,如果全勤还能有200元的奖金。像赵宝山和马玉英这样的村民,在马家湾村露营基地务工的还有10余人,他们依托村里的绿水青山,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每年六七八月份的青海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也是青海人最爱浪山的时候。水麦轻奢露营基地运营后先后举办音乐节、丰收节、七夕联谊和乡村文化旅游等活动吸引游客。游客多了,村民们还想了一个挣钱的方式,那就是在路两边售卖草炕馍馍、自制酸奶等“土特产”,从而增加了大家“门前经济”收入,络绎不绝的游客为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露营基地内风景秀丽。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如何让游客真正在湟源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来了还想再来,湟源可谓是费尽心思。“我们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抓住浪山、浪水、浪河滩品牌塑造机遇,整合静房居、山野星空、蒙古大营、云山星宿、水麦轻奢等8个露营旅游资源,以小、轻、新为主要特点,打造华石山核心旅游微度假片区,让游客在同一片区有不同的度假体验。”李博说。除此之外,马家湾村积极邀请六合区书法家协会书法家用笔墨展示湟源县的“浪”文化,为马家湾村露营基地注入“南京血液”,不断深化文旅融合。

露营基地内的石碑。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初秋的和平乡依旧绿意盎然,露营基地外的公路上,一辆又一辆的私家车正在排队进入,写着“苏青协作示范村”的石碑在绿水青山间格外显眼。志投者,不以山海为远;意合者,不以艰苦为难;从帮扶协助到渔鱼兼授、从建设发展到提质增效、从强基固本到创新突破。六合与湟源、程桥与和平紧扣产业经济发展,办成了一批暖人心、得民心、惠民心的要事实事,“协作之花”已在和平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编:张莉萍、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