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践行“枫桥经验”青海湟源做优“背包警务”

2023年12月02日10:23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要说解决问题,还是得找警察啊!”

“民警给我们讲清了政策规定、法规底线,我们愿意信服。”

薄暮的寒冬,在升起炊烟的街巷,青海省湟源县公安局的民(辅)警身着警服,行走在家家户户。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青海湟源开展“背包警务”工作新模式,用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

警察评理——派出所“老徐调解室”口碑“响当当”

“走走走,这事儿我们去找警察评评理!”

11月15日一大早,湟源县大华镇居民老赵与邻居张大婶“互不相让”地走进了大华中心派出所,“婶子,这是咋了,闹矛盾了?”当时正在值班的民警徐进看到后连忙出来迎接。

“我闹?本来就是你的问题!”

“别着急别着急,咱们进调解室倒杯茶慢慢说。”

派出所内“一件事一次办”窗口。湟源县公安局供图

派出所内“一件事一次办”窗口。湟源县公安局供图

上前迎接的民警徐进,是大华镇上数一数二的矛盾纠纷调解高手。在“老徐调解室”里,徐进照顾双方情绪,耐心从中调和。半小时以后,只见徐进同张大婶、老赵一起走了出来,三人脸上都挂着笑容,一场看似吵得“不可开交”的矛盾就这样被老徐轻松化解。

“老徐调解室”可不只有一个“老徐”,在派出所岗位上的同志都是“老徐”,都以“老徐”的名义不断为群众排忧解难。

11月24日下午,民警洪云鹏就接到了辖区周先生的求助——“我就说他了几句,结果就跑出去了!这孩子脾气犟得很,打不得骂不得,学习还一团糟!”周先生颤抖的声音中难掩生气与无奈。

原来,周先生的孩子因学习成绩下降,与家里人闹矛盾后离家出走。家务事,从来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是遇到这“家务事”,民警还是决心要“断一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民警的帮助下,周先生的孩子成功被找到。民警洪云鹏变身“说理官”,针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以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情况进行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父子俩“重归于好”。

调解现场。洪云鹏摄

调解现场。洪云鹏摄

大华中心派出所设立的“老徐调解室”,既是优化辖区矛盾纠纷合力化解的重要举措,又是满足群众多领域需求的得力保障。今年以来,大华中心派出所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23件,调解成功120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36%。

警网融合——多元力量保障矛盾纠纷全力化解

“阿爷,您看这张图片,这种植物就是罂粟花,叶长椭圆形,一般夏季开花,开的花朵大而艳,有红色、紫色、白色……”巴燕派出所民警趁着午间休息,在小广场上拿着宣传资料以“唠家常”的方式向群众讲解着禁毒知识。

除此以外,派出所民(辅)警还深入到极有可能种植原生植物的田间地头、闲置院落、废弃厂房、农家菜地等认真探查,特别对往年非法种植原生植物的区域和农户进行重点排查。

“警察同志,你讲的这种花,我好像在某处院子里见过,要不你们过来看看?”派出所民辅警跟随村民的脚步来到一处院落内,成功铲除大罂粟花46株。

特警队员向群众普及知识。湟源县公安局供图

特警队员向群众普及知识。湟源县公安局供图

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虚实。在湟源县,全县23个警格与194个综治网格精准对接,59名社区民辅警、157名村警联合1173名网格员深入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监管等工作,调动资源要素聚集联动,精准开展基层治理工作。要把百姓装在心里,是每一个网格员心里的想法。

“小刘,把记录本和红袖标带上,我们去社区转一转,上次55号家属院有人发传单,今天再去看看,如果真有这事,我们得赶紧上报给派出所的同志。”城关镇南小路社区工作人员董报萍说道。

“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是他们的坚守,他们既是问题的收集员和巡查员,也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是百姓各项服务事项的代办员。

通过深化融合,湟源县还选派民警下沉基层任“穿警服的社区(村)副书记”,推动实现“风险防控在源头、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消除在萌芽”,实现辖区各行各业微管理全覆盖,派出所日常警务工作从桌上派单化向线下无纸化转变。

四色预警——创新措施构建长效预防机制

“我们辖区内的各项事故与案件很少,大家伙儿一天都乐呵呵的。”巴燕中心派出所所长铁生虎自豪地说。

立足辖区工作实际和“派出所主防”工作职责,巴燕中心派出所首次提出并运用“蓝黄橙红”四色预警工作机制。

“我们以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置为标准,在排查辖区矛盾纠纷信息时,根据矛盾纠纷性质、调解难易程度和社会风险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研判,将矛盾纠纷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铁生虎说。

民警入户调解。魏浩摄

民警入户调解。魏浩摄

对风险系数低,经民警现场调解,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的,评估为蓝色低风险等级。

对同一纠纷重复报警2次的评估为黄色较低风险等级,依托派出所三级联调机制,充分吸纳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网格员、村内老党员等参与警民联调,及时避免“小纠纷、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大隐患”。

对同一纠纷重复报警3次以上的,评估为橙色中风险等级,发挥派出所所长进乡党委班子职能作用,统筹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力量,综合运用“情、理、法”反复开展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严防“民转刑、刑转命”事件发生。

而对于责任归属复杂、短期内难以化解,同一纠纷重复数次报警且当事人有个人极端行为的,评估为红色高风险等级,由湟源县公安局统筹成员单位力量持续跟进化解,实现“公安吹哨、部门报到、联合化解、长期关注”。

“蓝黄橙红”四色预警机制的推行推广,以明确的处置目标和方法及时现场介入,有效解决了以往因“捂在家中不知情”“攥在手中调不动”等一系列“延期化解”而造成矛盾纠纷发酵升级的问题,到达了“控在萌芽、基层化解”的效果。

“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背包警务”的初心与坚守,每一位穿梭于街巷的警务人员,承载着的是一方百姓的信任与希冀。近年来,湟源县始终坚持“预防引领、多元共调”的理念,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做法,全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民警走到哪里,装着百姓的心就生根在哪里,“背包警务”是职责,更是关切与重托。(马可欣、刘珂)

(责编:况玉、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