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张兴隆的“小洋楼”

周毛措
2022年05月26日09:47 |
小字号

谈到家中住房从60年代的帐篷、70年代的土坯房,到90年代的土砖房,再到现如今的二层“小洋楼”,59岁的海北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村民张兴隆眼里闪烁着光芒:“现如今我们牧民都能住起好房子,这都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国家的好政策。”

张兴隆的旧房。海北州刚察县委组织部供图

张兴隆的“小洋楼”。海北州刚察县委组织部供图

张兴隆的“小洋楼”。海北州刚察县委组织部供图

从单纯靠放牧为生,到传统畜牧养殖业遇到困境,再到生态畜牧的思路破解,昔日偏远的宁夏村已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信用建设先进村,张兴隆一家便是最好的真实写照和受益者。

张兴隆家紧跟国家的好路子、好方法,在生产经营中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增加畜牧科技含量。以科学的“模式化饲养”方法,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饲喂,定时出圈,定时归圈。并建立白藏羊优良种群,利用其个体优良性,促进养殖牲畜的品种改良。诸多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草场载畜量减少,饲养周期缩短,不但提高了生产性能,也增加了张兴隆一家的收入。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去年,张兴隆与妻子商定为自家盖一座像别墅一样的“小洋楼”,依托家里水、电、路都通的便利条件,张兴隆一家在乡政府的争取和帮助下,花费近40余万元,经过半年时间的施工,今年初就搬进了新居,宽敞明亮的房子里。张兴隆一家从帐篷到“小洋楼”,同村的村民们也纷纷效仿起张兴隆,学懂弄实有利于农牧民群众的好政策、好路子,走出自家的“致富路子”,也希望在日后盖起自家漂亮的“二层小洋楼”。

从传统生活方式到现代生活方式,从发展传统畜牧业到走“科学养殖”路子,勇于尝试、紧跟时代步伐,让张新隆家不断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同时见证着日益变好、变富的牧区生活。这无疑是在国家政策的步步扎根落实下,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益处、带来了利益、带来了福祉,也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切实增强了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源:海北州刚察县委组织部)

(责编:顾斐菲、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