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州县动态>>果洛

“实化干,实话好!”

——玛沁县“十化”党建工作掠影

咸文静 殷之皓 刘程锦
2021年10月27日08:49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双联共建”党支部为当洛乡查雀干麻村发展出谋划策。殷之皓摄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以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创新实施“十化”党建工作措施,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蹚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近日,记者走进玛沁县的乡镇、村社,了解这把“万能钥匙”开启的生动变化。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咸文静 殷之皓 刘程锦

  10月19日一大早,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当洛乡查雀干麻村的尔日多就忙活起来。

  听说他想把家里闲置的那几间土房拆了,县上的“亲戚”早早就赶来帮忙。

  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这件事儿乍一看没什么稀奇,但尔日多口中的“亲戚”,其实是跟村上“双联共建”的县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不仅是查雀干麻村,短短几年间,玛沁县推动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基层党支部“双联共建”,让机关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小事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是玛沁县抓党建、强基础、促发展、惠民生的有力举措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当地以党建为统领,以“十化”党建工作措施为抓手,解决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了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既是工作基础,更是战斗堡垒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

  玛沁县,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平均海拔4100米,地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全县近6万人中藏族占82.65%。地广人稀、条件艰苦、居住分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一道道难题。

  “基层党组织软弱化、边缘化、家族化,作用发挥不明显;基层党建工作虚化、淡化、形式化;干事创业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干群关系疏远的现象;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动力不足。”谈及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治军直言不讳。

  如何找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契合点?几经摸索,2019年,一条路径在玛沁县日渐明晰: “1+10+N”。

  “‘1’是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10’是党建工作制度化、大众化、地域化、通俗化、生产化、生活化、精准化、具体化、时代化、实效化的10项具体措施;‘N’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让党建成为一把解决基层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和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王治军告诉记者,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后,玛沁县一方面推行县乡机关党支部与43个村(社区)党支部“双联共建”,通过党建活动“联办”、为民服务“联做”、优势资源“联用”等方式,以治理合力提升治理质量;另一方面,充分凝聚民智民力,发挥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优势,在全县35个行政村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环境保护、互帮互助、卫生评估、国家安全维护、教育督导、精神文化、保障联络、联系协调、效率督导11个专项工作组,让干部党员群众根据专长加入其中,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到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矛盾调解等村级事务中去。

  “我们以创新‘十化’党建、成立村级专项工作组,深化双联共建为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坚持思路下沉基层、干部下沉基层、经费下沉基层,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力量源泉。”王治军说。

  既是指挥部,更是冲锋队

  “党的政策像太阳,带着人民奔小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藏语说唱引来阵阵喝彩。不久前,在大武乡格多村,精神文化组的骨干成员闹日以说唱形式进行政策宣讲,一字一句深入浅出,说到了老乡的心坎里。在格多村,说唱、小品、弹唱等已成为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好形式。

  从以前开会时的人难齐,到如今宣讲时的座无虚席,这样的变化让乡组织委员银强吉十分感慨:“现在的宣讲方式像拉家常一样,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群众了解得更多了,印象更深了。所以说,寓教于乐的基层文化活动,不仅能激发干群活力,也能让基层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以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式开展工作,党建工作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几年来,11个专项组几乎每日穿梭于牧民的帐篷、牧场中,为牧民群众讲政策、促生产、办实事、化矛盾、解疙瘩。

  前不久,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集结号”吹响后,玛沁县各乡镇以“十化”党建为引领,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用群众的力量推进灾后重建。

  联系协调组、效率督导组全程督导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各项工作情况,并就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纠纷调解组积极排查化解灾后重建中的矛盾纠纷,确保重建过程和谐顺利;生产发展组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实现就近就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重建工作1万余人次;国家安全维护组切实维护灾后重建期间社会治安秩序,开展联防联巡,确保灾后重建稳步有序;互帮互助组主动烧水做饭,为施工队送上热乎乎的饭菜。面对全县地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各乡镇主动组建摩托车运输队、牦牛驮运队、“马+人工”驮运队等,想方设法帮助施工队搬运建材,打通灾后重建“最后一公里”。

  “以前村里的工作只有几个干部在忙活,现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洛乡查雀贡麻村妇联主任拉龙告诉记者,看着村子越来越好,她心里特别高兴。

  既是新路子,更是新希望

  不难发现,连天线、接地气、合县情、顺民意的“1+10+N”的党建模式,让玛沁县的各项工作如一池活水,荡漾着生机。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仅2020年,玛沁县群众自发养护村级道路1900余公里,参与群众接近1万人次。群众主动参与“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主动开展家庭卫生、庭院卫生和村容村貌整治。自发参与草原灭鼠,参与人数达1600人,人均增收6700元。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9个防疫站点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800名党员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与各村11个专项工作组队员共同开展全县疫情防控人员排查、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等工作,为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红色防线”。

  这样的成果,让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组织部副部长冯振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之间比着干的工作氛围日益浓厚,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

  如今的玛沁,基层党组织变得坚强有力了、党的领导更加稳固;干部变得自信务实了、工作作风更加硬朗;以前的“等靠要”变成了现在的“我能行”、群众的内生动力更加充足。

  这不,产业发展牛起来——山大沟深的大武镇吾麻村,野血牦牛养殖基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这不,城里的“亲戚”多起来——县上来的双联共建工作组,成了当洛乡查雀干麻村村民实实在在的贴心人。

  这不,村里的能人动起来——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大武镇永宝村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刘青华带领村民一起做实验、种饲草,脚下的那片黑土滩成为了产业振兴的新沃土。

  这不,草原上的活动多起来——群众厨艺大赛、牧民运动会、服饰表演比赛、民族手工艺比赛……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接二连三。

(责编:杨玥、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