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烏蘭:駝鈴回響映山河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的蒼茫戈壁間,莫河駱駝場靜靜矗立。這裡曾是20世紀50年代青藏駝隊的誕生地,駝鈴聲聲,穿越雪域,書寫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駝運傳奇。
肩負起向西藏運輸400萬斤糧秣軍需的重任,一支特殊的隊伍在1951年踏上了漫漫征途。從1951年至1953年,青藏駝隊三次進藏,順利完成運送物資及探路任務,並為青藏公路的修建提供路線指引,成為援藏生命線的關鍵力量。

講解員程建玲正為來訪者講述駝工們的崢嶸歲月。實習生 孟啟昇攝
“翻過雪山、走過埡口,面對嚴峻的自然環境,駝工倒下了,駱駝也倒下了,但運往目的地的物資一斤都沒有少。”作為“駝三代”的莫河青藏駝隊歷史博物館講解員程建玲表示,當年,駝工們用勇氣與智慧攻克一個個難關,把珍貴的物資運往西藏,保障供給。

記錄著進藏路線的地圖。實習生 孟啟昇攝
“當時很多地方都沒有路,在這種情況下,駝鈴便是最好的‘燈塔’。它材質特殊,穿透力強,在山谷間能傳3公裡至5公裡。每當駝鈴聲響起,就意味著又一支運輸隊伍踏上了征程。”程建玲聲情並茂地說道。如今,在莫河青藏駝隊歷史博物館中,那些泛黃的地圖、鏽跡斑駁的駝鈴,仍在無聲地述說著曾經的堅守。
歷經74年歷史變遷,莫河一代代駝工傳承著祖輩熔鑄的駝工精神,讓這裡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鏽跡斑駁的頭駝駝鈴,鈴聲曾穿透山谷,在茫茫雪域中為后方駝隊指引方向。實習生 孟啟昇攝
時光流轉,駝運的使命雖已結束,但莫河的故事並未終結。近年來,莫河駱駝場主動求變、推動產業轉型,逐步發展為集農牧種植、駱駝養殖、紅色旅游與清潔能源開發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

昔日“功勛駝”,今日“致富駝”。實習生 孟啟昇攝
“我們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目前已建成高標准農田2600畝。此外,我們對原有的莫河駱駝場沙棘林進行了補植補栽,積極籌備沙棘產品。”青海柴達木農墾莫河駱駝場有限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李青海表示,駝場還大力發展駝奶產業,推動柴達木雙峰駝從“功勛駝”轉型為“致富駝”。

紅色記憶在這裡化作生動的課堂,滋養著新一代的心靈。實習生 孟啟昇攝
74年風雨走過,莫河駱駝場承載的精神歷久彌新。那回蕩在歷史中的駝鈴聲,如今聽來,依然像詩歌一樣悠揚、綿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人民建議︱串聯散、小景點 打造西寧南旅游大環線
- 近日,有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建議青海打造西寧南旅游大環線。該群眾建議,西寧南(方圓100至200公裡范圍內)有許多景點,比如塔爾寺、拉脊山口、宗喀拉則、群加國家森林公園、崗山秘景、沙索麻村觀景台、夏瓊寺、德吉村、昂拉千戶、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貴德地質公園、清清黃河、龍羊峽、日月山等,完全可以用“大環線”的方式去組建成較系統的旅游線路,以大景點帶小景點,組成整體的旅游資源,優化景區“散、小、亂”的格局,加強宣傳推廣,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設一批露營地、餐飲住宿設施,優化交通路網,豐富和充實旅游景區文化內涵,定能收到像“青甘大環線”等一樣的整體旅游觀光效果,能更有效地促進青海旅游產業發展。…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