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高原深處起蝦塘

況玉
2025年07月31日07:58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七月盛夏,烈日當空,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的養殖大棚內溫度更是不減。透過玻璃幕牆望去,清澈水體中,成群的南美對蝦正自在游動,攪起細碎的水花。

“西寧過去鮮少養蝦,我們從上海引進技術、從海南引進南美白對蝦苗,在溫控水體裡養了30天,就從小黑點長到三四厘米長了。”水產養殖地負責人許雲峰指著大棚裡的養殖池介紹道。他腳下的雙層棚膜,採用特殊聚烯烴材質,中間空氣層能有效阻隔內外溫差,配合棚內供暖設備,即便棚外溫度極低,棚內也能穩定維持對蝦生長的適宜水溫。“這批蝦近期就能上市,西寧人從此能吃上本地養殖的新鮮蝦了。”

養殖大棚。人民網 況玉攝

養殖大棚。人民網 況玉攝

走進養殖區,不見傳統魚塘的泥濘,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水泥養殖池與密布的管線。“我們的蝦住的是‘智能公寓’。”許雲峰指向牆上的中控屏幕,上面實時跳動著水溫、pH值、氨氮含量等數據。這套自主研發的智慧養殖平台如同蝦塘的“中樞系統”,通過遍布池體的傳感器24小時監控水體變化,自動調節水溫、水位、流量,還能精准控制投喂量——根據對蝦生長階段的不同,系統會按體重自動計算投喂量,避免飼料浪費。管理人員僅憑一部手機即可遠程掌握棚內動態,參數一旦異常,系統會立即通過短信、APP推送雙重報警,真正實現了“指尖上的養殖”。

蝦苗生長情況對比。人民網 況玉攝

蝦苗生長情況對比。人民網 況玉攝

循環水系統的“近零排放”技術同樣亮眼。養殖尾水經生物菌淨化、物理過濾后重新回到池中,水資源利用率超90%。“青海作為長江、黃河的發源地,環保是底線,更是生命線。”許雲峰語氣堅定,這套技術讓高原養殖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實現了高效產出。

在冰封期長達半年的青海養殖南美對蝦,曾被不少人認為難度極大。但許雲峰團隊決心攻克這一難題。“青海是我們向青藏高原進軍的第一站。”他解釋道,2200米的海拔是理想的“試驗場”,既能驗証技術在高寒環境的適應性,也為未來拓展至拉薩等更高海拔地區積累經驗。

高原養殖的對蝦鮮甜可口。人民網 況玉攝

高原養殖的對蝦鮮甜可口。人民網 況玉攝

選擇城北區,源於這裡獨有的高原優勢:雪山融水滋養的水體,富含鍶、硒等天然微量元素,為水產生長提供了優質水質﹔嚴格的環保標准倒逼技術升級,反而形成了“零污染”的品質優勢。當第一批蝦苗在智能溫控系統的呵護下,抵御住零下20℃的嚴寒順利長成,每一隻肥美的對蝦都成了技術適應高寒環境的鮮活例証。

“這只是開始!”許雲峰介紹道,項目一、二期全部落成后,預計年產南美對蝦100萬斤,產值約6000萬元﹔鱸魚、彩虹鯛等各類魚類150萬斤,產值約4500萬元,總項目年產值可達1.05億元,淨利潤約2500萬元,還能為本地帶來20個左右的就業崗位。

打包好的對蝦。人民網 況玉攝

打包好的對蝦。人民網 況玉攝

“我們希望讓青藏高原的‘冷水鮮’走上全國餐桌。”許雲峰信心滿滿,在他的規劃中,這裡不僅是智慧養殖的示范基地,還將成為青海乃至西北的水產名片。

(責編:馬可欣、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