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非遺工坊裡的人文經濟(人文茶座)

鄭海鷗
2025年06月29日09: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關於非遺工坊,有一組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末,全國共建設非遺工坊1.1萬余家,直接吸納超過27萬名脫貧群眾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約3.6萬元。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

  筆者在採訪時認識了霍庄社火道具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霍軍政。2014年回鄉前,制作刀槍劍戟、文臣武將的冠帽服飾僅僅是霍軍政從小接觸的一門手藝,隨著傳統文化熱的持續升溫,他牽頭在村裡建起非遺工坊,做培訓、搞活動,與鄉親們合力振興傳承了百余年的技藝。現在,從傳統臉譜、雄獅彩龍,到創新開發的漢服及影視道具,全村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文化賦能經濟。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推進,越來越多外出工作的年輕人選擇回歸家鄉,把鄉土當作干事創業的熱土。村民看到非遺相關產業直接創造出的不菲的經濟價值,以實際行動走出了這樣的軌跡。

  以前,非遺多是個體式傳承,非遺的文化價值有多大?還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農民群眾想象不到。即便擁有好產品,也很難依靠其致富。隨著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期待擁有更高水平、更多樣化的文化生活,種類繁多、特色獨具的非遺,正是豐富文化品類、提升消費質量的優質資源。而非遺工坊聚攏“單打獨斗”的個體,匯聚眾智眾力,實現“抱團發展”。

  當在外多年的村民發現回到家鄉后,可以依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擁有不錯的收入、廣闊的前景時,他們願意選擇這樣的生活,實現家鄉發展與個人成長雙向奔赴、同頻共振。

  經濟為文化傳承注入活力。銷售額近1.5億元——這是2024年非遺購物節的數據﹔“老手藝就是祖輩的生活智慧”“傳統節慶裡藏著大健康產業的密碼”——這是不少村民的真情吐露。“指尖經濟”的勃興,大大增強了傳承人和村民對非遺的認同感、自豪感,吸引年輕人回鄉,讓非遺的保護傳承有了更多可能性﹔開發各式文創,讓非遺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發展非遺游、研學游、康養游,大大提升非遺在全社會各年齡段的可見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輕人在堅守其本的基礎上,以新理解和新詮釋讓非遺與現代生活更好融合。在河南許昌霍庄村,2/3的大學生畢業后返鄉創業,他們有的用3D建模優化道具,有的把無人機技術融入社火表演,產品更豐富﹔在湖南張家界市,土家族織錦技藝85后繡娘宋婷婷既織傳統紋樣,又繡四季山水,作品貫穿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獲得各地游客青睞。

  非遺是活態的文化,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產生活密切關聯。非遺工坊的建設,不僅涵養著鄉村文化生態,更帶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推進鄉風文明。文化繁榮與經濟社會向好齊頭並進。

  文化興、產業旺、鄉村美、人民富,如今,在一座座非遺工坊裡,男女老少學技能、做產品,年輕人巧跨界、搞創新,村裡人抱團發展、鄉風煥然一新。村民依靠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過上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好日子,游客在鄉村裡體驗到豐富的傳統文化魅力、感受濃濃鄉愁。這是一幅非遺存續活力持續增強、文化自信具體而深厚的文化繁榮畫面,也是非遺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鄉村經濟社會圖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9日 07 版)

(責編:張莉萍、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