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智治”試驗田勾勒社區治理新圖景

“瑪沁縣環城西路附近有垃圾沒人打掃,希望能打掃一下。”近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群眾將一張隨手拍攝的街區有垃圾的照片上傳至瑪沁縣大武鎮智慧社區平台“大武隨手拍”版塊,不到一個小時,智慧平台就有了回復:垃圾已清理。平台上還顯示垃圾清理過后的照片,一目了然。
當地群眾可通過微信小程序反饋身邊的問題。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隨手拍的信息是當天下午6點03分上報的,智慧社區平台接收到消息后,我們派社區工作人員班瑪措和格桑尼瑪前去處理,並於當天下午7點及時將處理信息通過智慧平台反饋給該群眾。”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紀慧琳介紹著當時的情景。
智慧社區平台能第一時間收到群眾反饋的問題,然后像快遞派件一樣,把問題反饋給各個職能部門,最后職能部門把問題按時處理完的情況再上傳到平台,形成一個閉環,實現了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2025年5月,瑪沁縣大武鎮智慧社區平台落地大武鎮黃河路南社區,自此,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社區步入了智慧治理的新階段。社區基本情況如何?為民辦事情況如何?……各類信息都可在智慧社區平台上查看到。
轄區居民蔣義豐是位空巢老人,因病長期居住在西寧市城中區香格裡拉小區,老人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因此也沒辦法完成高齡生存認証,小問題難住了老人家。“了解到情況后,我們第一時間聯系了西寧市香格裡拉社區,說明了老人的情況后,香格裡拉社區工作人員及時幫助老人拍照等,最終難題得以解決。”黃河路南社區工作人員尕桑卓瑪介紹。
“一老一小”,一頭連著“夕陽”,一頭連著“朝陽”,是事關千家萬戶的“關鍵小事”和“民生大事”。社區又是服務“一老一小”的關鍵陣地。“我們在智慧平台中加入了‘一鍵求助’功能,同時給轄區的高齡老人、獨居老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配發了智能手環,他們有突發情況一按鍵,我們第一時間就能知曉。”說話間,紀慧琳拿著智能手環演示了起來,隻見她一按紅色的SOS按鍵,智慧社區平台頁面上就彈出了報警信息。
紀慧琳演示智能手環怎麼用。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轄區很多老年藏族群眾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智能手環隻有兩個按鍵,操作簡單。同時,手環不僅連到智慧社區平台,還連到了網格長和結對干部手機上,只要老人們有緊急情況求助,就能第一時間多方響應。
“轄區群眾格日平時都是一個人生活,她用的是老年機,總是處於關機狀態,我們看不到她就比較擔心,我們教她智能手環怎麼用時,她很開心﹔尖參是位殘疾人,平時出不了門,我們給他佩戴手環時,他一再感謝…… ”尕桑卓瑪平日裡常跟轄區居民打交道,對群眾的基本情況一清二楚。
黃河路南社區弱勢群體多、多民族聚居、經營主體多、流動人口變化快,社區治理難度不小。紀慧琳表示,智慧社區平台的投運,讓社區工作人員從“跑腿員”變成了“吹哨員”,職能部門聽到哨聲就得趕緊動起來,真正做到“鄉鎮吹哨、部門報到”,實現了轄區居民生活服務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這將進一步提升轄區群眾對社區治理工作的滿意度。
黃河路南社區。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瑪沁縣是果洛州州府所在地,人口相對比較集中,做好社區治理工作意義重大。近年來,瑪沁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社區治理工作,積極部署社區智慧化平台的規劃建設與落地應用。如今,黃河路南社區率先建成智慧社區平台,是順應基層治理時代化、精細化趨勢的應有之義,對后續瑪沁縣乃至果洛州推動基層治理智慧化、精細化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青海果洛教育邁上新台階
- 人民網西寧6月16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果洛州專場發布會獲悉,近年來,果洛州著力解決“鄉村弱、城鎮擠”等突出問題,全州新建、改擴建學校135所,新增校舍面積16.5萬平方米,生均面積增加到11.89平方米,新增學位8200余個,新增異地學校2所(1所已建成,1所在建),特殊教育實現零的突破。超大班額、D級危房、大通鋪等問題徹底解決,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20條底線標准”,校際差距、城鄉差距大幅縮小,全州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實現質的跨越,全州教育從“有學上”步入了“上好學”的新階段。…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