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非遺傳承的青年力量

2025年05月13日09:09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陽坡村的老巷子裡,叮叮當當的敲打聲穿透晨光。26歲的金廣芝手握工具,正在專注地進行銀銅器打磨工作,父親金維達在一旁時不時指點著,陽光透過窗櫺,洒在滿屋子的銀銅器上。

金維達正在指導女兒金廣芝進行銀銅器打磨工作。人民網 馬可欣攝

這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的制作工坊,也是“95后”姑娘金廣芝和父親金維達的“戰場”。一塊塊銀銅材料在他們手中歷經焊接、鏨刻、打磨、拋光等工序,最終化作精美的藝術品。

1999年出生的金廣芝,從小看著父親金維達與銀銅器“較勁”。金維達是當地有名的銀銅匠,37年的堅守讓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小時候,我總趴在窗邊看爸爸打銀器,錘子聲像一首歌,刻進了心裡。”金廣芝回憶。

金廣芝正在認真學藝。人民網 馬可欣攝

2022年,從蘇州大學畢業的金廣芝做了一個讓同學驚訝的決定——回鄉學藝。“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回來,我說,這門手藝不能斷在我們這代人手裡。”金廣芝笑了笑。

銀銅器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千錘百煉,金維達對女兒要求嚴格:“她剛開始連錘子都拿不穩,經常是手上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但金廣芝咬牙堅持,半年后終於獨立完成了一件作品。“那一刻,我爸眼裡有光。”說著話,金廣芝望向一旁的父親。

金廣芝的第一件作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傳承不是簡單去模仿。金廣芝坦言,和父親常因理念不同“斗嘴”:“我總是喜歡往前沖,老爸則比較求穩,總會在后面拽拽我。”但爭執過后,兩人總能找到平衡點。

金維達教女兒傳統技藝,女兒則帶他學短視頻剪輯、軟件設計等。“其實說起來,我的大學課程也是和老爸一起學習的。”金廣芝告訴來訪者,大學期間,自己會與父親共享課本,兩人一起探討學術問題,共同成長進步。

金廣芝(左)正在進行銀銅器清洗工作。人民網 馬可欣攝

金廣芝加入父親的工坊三年時間,工坊的產能擴大了四倍。“從打雜開始干,一邊接觸不同的工作一邊思考,我進行了工藝流程的優化、工作制度的制定以及功能分區的規劃等工作。”金廣芝說。

除此之外,金廣芝還將現代設計融入傳統紋樣,推出簡約風的茶具、飾品等。“不能隻守著老手藝,得讓年輕人也喜歡。”金廣芝深知,要想走出去,必須“破圈”。父親起初還有些擔心,但看到女兒設計的產品在直播間一搶而空,金維達也豎起了大拇指:“這丫頭,比我敢想!”

金廣芝設計的手鐲。人民網 馬可欣攝

如今,父女倆成了直播間的“黃金搭檔”。曾經的“深山手藝”通過互聯網走向全國。

夕陽西下,工坊裡的敲打聲依舊清脆,金廣芝舉起剛打造好的銀簪,對著陽光仔細端詳,簪子上的花紋在余暉中閃爍著柔和的光芒。這老手藝煥發的光芒,也是新一代手藝人眼中的星光。(馬可欣)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