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來 動起來 樂起來

下課鈴聲一響,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育才學校的學生們興沖沖地跑向操場,跳大繩、踢毽子、丟沙包……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寂靜的校園頓時“沸騰”起來。
育才學校校園裡學生正在跳大繩。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是學生在校園緊張的學習之余,最期待的放鬆時光。這學期開學后,青海省教育廳印發《關於優化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促進健康成長的通知》,明確要求全省中小學落實學生每天1節體育課,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引導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
課間延長、活動時間增多后,如何引導學生走向操場、沐浴陽光,享受更有活力的校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西寧市城東區有妙招!
在課間活動設置方面,城東區所有學校均保留廣播體操作為基礎環節,同時將跳繩列為必選項目,通過“繩王爭霸賽”進行班級比賽,激發學生挑戰熱情。
曉泉教育集團曉泉校區將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功夫扇作為大課間活動的一部分,學校安排了專業的武術教練進行指導,確保動作規范、有力。
曉泉教育集團曉泉校區學生正在進行功夫扇表演。城東區教育局供圖
傳統文化也悄悄在大課間過程中生根發芽。曉泉教育集團曉泉校區設計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功夫扇表演環節,使得表演更具文化內涵和觀賞性﹔富強巷校區還將空竹和舞龍等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大課間活動,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
“學生們在練習功夫扇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創新,讓孩子們在校園裡玩得開心、學得安心。”曉泉小學教育集團黨支部書記、校長王琳說。
城東區各學校還進行了運動項目的創新,花式活動讓大課間“燃”起來。北小街小學將排舞和啦啦操這兩種形式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運動形式。排舞的歡快節奏和啦啦操的活力四射結合,使得大課間過程更加充滿活力和動感﹔中庄小學將藏族鍋庄舞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與學校品牌相結合,在鍋庄舞的練習和表演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體育+思政”模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了解並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
西寧市育才學校積極開展每日三操,即早操、大課間、下午小課間﹔該校“健美”特色陽光大課間,在之前的廣播操基礎上積極創新融入了足球操,花樣跳繩,動感繩操,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又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西寧市城東區育才學校的足球操。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從一開始的不怎麼喜歡運動到現在非常喜歡運動,花式課間活動提高了我的身體素質,我也有了更多時間和同學們一起運動,每天在學校非常開心。”育才學校學生馬志杰開心地分享著自己的感受。
西寧市育才學校體育教研組組長多杰才讓介紹,西寧市育才學校於2015年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校園足球布局學校,青海省足球特色學校,青海省傳統體育學校。學校加大體育資金投入和體育隊伍建設,建立了籃球隊、足球隊、冰壺隊、排球隊等多個特色隊伍,每日早晚開展訓練,保証每日戶外活動時長,培養和發掘孩子的興趣。
城東區結合各年級學生特點,將益智類游戲、傳統文化等融入體育教學,探索“體育+”的融合教學,通過編排,賦予課間活動更多可能性,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我太喜歡課間活動了!現在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到操場上做游戲,和同學之間溝通交流的時間也多了起來。每天我們的身心是放鬆的,學習起來也更加專注。”曉泉教育集團曉泉校區二年級學生馬欣悅高興地說。
課間活動過程要開心更要安心。“學生每天的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這個過程不光要讓同學們走出去、跑起來,也要讓他們安全返回教室,這就需要每一位老師加強對孩子們自由活動和安全指導的雙重教育。”西寧市城東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茜介紹說。
城東區通過多種形式提升師生在體育運動中的安全意識,增強應對運動風險及緊急救護的能力。班主任和體育教師精確了解每位學生的健康狀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分級教學,合理規劃不同難度的練習內容及強度,確保運動前后進行充分的熱身和放鬆活動,運動期間密切監控學生的健康狀況,為趣味課間的有效開展保駕護航。
“下一步,城東區將進一步優化各中小學課間安排,創新課間活動內容、拓展活動空間,促進課間‘量’和‘質’雙提升。”趙茜說道。
育才學校的花樣跳繩。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說起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內容,育才學校六年級學生冶若惜的媽媽不禁贊嘆:“學校每天組織的特色課間體育活動深受孩子的喜愛,同時也確保了孩子每天的體育鍛煉時長。讓孩子們從教室走出來,到操場盡情跑起來跳起來,讓他們能在這短暫而寶貴的課間時光中,補充能量,健康快樂成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5年青海將實施十大類45項民生實事工程
- 人民網西寧4月14日電 (記者楊啟紅)4月14日,青海發布了2025年民生實事工程主要任務,涉及就業穩基、教育提質、健康青海、住房保障、一老一小、城市更新、和美鄉村、關愛幫扶、惠民服務、交通出行十大類,共計45項民生實事工程。 其中,就業穩基方面,圍繞城鄉重點就業群體,組織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8萬人次﹔廣泛開展“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服務月”等公共服務活動,組織開展就業服務招聘活動200場次,確保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以上,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6萬人次以上﹔調整技工院校專業設置,增設與新能源、綠色算力等新興產業對應的專業。…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