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能源電網與羽族生靈共舞……

羋 嶠
2025年03月07日08:41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玉樹嘉塘草原上的大鵟,在“公寓”鳥瞰草原。

“生命鳥巢”的“住客”。王國棟攝

電網運維人員在清理垃圾。

國網青海電力工作人員為“生命鳥巢”做好“物業服務”。

綿延千裡的玉樹大電網。圖片除署名外由青海日報記者 張鵬攝

3月6日,北京已春意萌動,人民大會堂青海廳內,一場關於高原能源發展與自然和諧的對話正在展開。青海第一次借全國兩會契機向全國、向世界介紹青海破解“電網建設與鳥類共生難題”的經驗。

當然,這也是青海重塑三江源地區能源發展生命版圖的有力實踐!

一邊是北京人民大會堂青海廳,一邊是玉樹藏族自治州嘉塘草原。

上午8時,玉樹嘉塘草原晨霧還未散盡,國網玉樹供電公司運檢工作人員羅鬆趁著大鵟飛出人造鳥巢覓食,快速攀上了35米高的輸電鐵塔,清理鳥類排泄在橫擔絕緣子上的糞便和銜放在杆塔頂端的異物,順道去距離帶電部位90厘米位置的人造鳥類“公寓”,看看“業主”的居住環境。

等下了塔,羅鬆指著鳥巢的住客,寵溺地說:“去年就在這個鳥巢裡孵出了兩個小家伙!”

羅鬆和眾多國網玉樹供電公司運檢工作人員一樣,日常不僅要巡視巡查線路,還要記錄鳥類的生活狀態,為鳥類專家提供權威的監測數據。

而且這一來二去,電力工作人員也成了半個鳥類專家。“進入冬季,鼠兔繁殖較少,食物資源匱乏,三分之二的大鵟會選擇遷徙至西藏等地方越冬,剩余三分之一的大鵟會留在當地。”羅鬆說,進入冬季,留下過冬的鳥類銳減,但卻給分析鳥類生活習性提供了好時機。

羅鬆和他的同事每天都會調閱監控,觀察、記錄大鵟的最新動向,通過長期跟蹤監測,持續統計分析“生命鳥巢”項目執行成效並進行優化,確保“愛鳥護線”兩不誤。

時間回到2015年,隨著青藏聯網工程、玉樹聯網工程、果洛聯網工程相繼投運,電網逐步延伸到了三江源腹地的各個村庄。電網改變了當地牧民的生活,也改變了高原鳥類的生活。電塔成為喜高而居鳥類的“打卡點”。輸電線路因鳥類糞便、活動而頻繁跳閘。電網運維人員和鳥類的關系一度非常緊張。

好在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在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幫助指導下,於2016年在“三江源”核心區域探索啟動了“生命鳥巢”項目,驅鳥趕鳥變為引鳥招鳥。至今,已在三江源地區安裝“生命鳥巢”5053個,招鷹架16個。數據顯示,“生命鳥巢”成功引鳥筑巢2600余窩,引鳥筑巢超50%,有效保護了“三江源”區域鳥類的良性發展。

當然,在青海發展能源產業,不論是頂層設計高位推進,還是一線人員落實政策,都將產業高質量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寫進政策,刻在心間。

隨著大電網在青藏高原的逐步延伸,“生命鳥巢”也不單單停留在玉樹地區。

±400千伏青藏聯網工程是國內首條入藏的“電力天路”,負責工程運維的班組被稱為“唐古拉之鷹”電力天路運維班。在春節前夕,運維班對青海段的1394基鐵塔及線路開展了一次全方位巡視消缺。運用激光炮、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清除導線異物搭挂,在保証線路安全運行的同時呵護鳥類發展。

2024年10月,“生命鳥巢”這個代表青海推動能源電力綠色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型案例成功入選聯合國能源轉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案例集。並且,項目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實地調研和專家評估,因地制宜推廣至內蒙古、四川、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高原草原地區,共享青海發展經驗。

當青藏高原的能源電網與羽族生靈共舞,這場跨越物種的對話,正在書寫我國新時代的生態敘事詩。

(責編:甘海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