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生態保護與發展並進

人民網西寧2月27日電 (況玉)“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進入成效評估階段,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效。”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峰在2月26日召開的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2025年工作會議上表示,2024年,青海湖接待游客450萬人次,旅游收入4.1億元,主景區經營性收入超門票收入。
生態保護方面,牢固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理念,投入1.77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重點項目,初步搭建2.0版智慧巡護平台,逐步集成300個監測點位,制定保護站強基5項操作指南,常態保護呈現“人巡走百路”到“機巡越萬嶺”的轉變。首次監測到的東方白鸛和記錄到清晰影像的雪豹與青海湖同框共舞,12.03萬噸青海湖裸鯉展現逆流而上生命贊歌,282種、60.6萬隻棲息水鳥與落霞齊飛,3400余隻普氏原羚在棲息地奔騰跳躍,“水—草—魚—鳥—獸”共生生態系統更趨平衡。
精准劃定擬建公園范圍1.04萬平方公裡,認真完成24條初評意見反饋整改,創建成效評估邁入快車道。編制完成創建期“1+5”規劃,啟動編制后續5個專規,初步制定12項“X”保障體系內容,規劃體系日漸完善。細化“兩區”管控措施,創新提出“流域監測帶”緩沖概念,謀劃形成“一心四區,一環多點”公園建設布局。制定正負面清單,精准規劃觀景點、碼頭、航道、親水區,為未來發展預留了空間。
堅定不移抓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爭取落地天峻管理分局、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和6個保護站,建立生態監管、常態化巡湖巡河巡草巡點內部機制,合力形成剛毛藻長效治理、“三証”管理、七部門聯合整治觀景點外部機制。
梳理歸納5大類28個方面生態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配合開展青海湖污染物溯源、陸控源截污等應對工作。開展水位上漲趨勢研究,制定應對方案,配合做好群眾避險搬遷安置。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黃河警示片反饋問題整改、牽頭驗收,督導實現環湖污水處理廠達標運行、垃圾集中轉運處置。
指導景區優化設施、豐富業態,批復海晏紅色研學點位,設立“生態學校”,推進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制定經營性服務方案,探索利益分配機制,推廣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模式,讓環湖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