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饃香飄四海
臘月初八,久居江蘇南京的陳晨收到了一個快遞,裡面裝的是兩個焜鍋饃饃和幾個青稞餅。“就是這個味道,南京都買不到!”
兩千公裡外的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上五庄鎮海亞焜鍋饃饃生產基地,馬曉明打開直播間,介紹自家工坊的各類產品。“我家的饃饃沒有防腐劑,家人們收到后放冰箱,隨吃隨買。”
焜鍋饃饃也叫錕鍋,用金屬模具(模具也叫“錕鍋”)烤制而成。做焜鍋饃饃的時候,要在發面裡卷進菜籽油,抹上胡麻、紅花、香豆粉等西北民間食用色素,再層層疊疊地卷成棕、黃、綠各色相間的面團,放進錕鍋埋在用麥草、牛羊糞為燃料的草灰裡,烙出的焜鍋饃饃外脆內軟、面香扑鼻,是青海人重要的主食之一,更是無數青海人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
青海焜鍋饃饃。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2009年起,馬曉明跟隨父母進城,開店賣饃饃。“我們村子叫漢水溝,村裡人在全國各地開店賣饃饃。”從最初在店裡幫忙到后來擁有自己的店,高峰期的時候,馬曉明在西寧同時擁有7家門店。“那時候生意也不錯,產品種類也多,但還是想讓外地人也知道我們青海焜鍋饃饃的味道。”2021年,不滿足於隻做線下店鋪的馬曉明忍痛整理掉最后幾家門店,和創業伙伴馬金彪一起從村裡老人手裡尋了一塊老酵面,開始摸索著做自己的饃饃品牌。
“線上銷售對做了十幾年實體店的我們來說是個新行當,得從頭學。”經過一年多的專心准備,2023年11月,馬曉明的線上店鋪開張了。“線上賣貨真是門學問,剛開始銷售情況不太行。”一連好幾個月線上都是虧損狀態,好在自家饃饃品質不錯,馬曉明邊給別人供貨,邊直播帶貨。“我記得很清楚,去年3月20日那天起,每天穩定有100單,算是活過來了。”
馬曉明正在直播賣饃饃。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堅持一年,馬曉明的線上店鋪實現銷售額456萬。直播間裡的焜鍋饃饃從湟中出發,近至甘肅,遠至廣東,甚至踏出國門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讓遠在他鄉的青海人嘗到了故鄉的味道,也讓從未謀面的外地朋友嘗到了青海焜鍋的味道。
焜鍋的名氣慢慢有了,產品品質更加重要。“可不能把好不容易立好的牌子砸了。”每年秋收,馬曉明和伙伴就開始在附近村子收麥子、油菜籽、香豆。“沒有給農戶們下訂單,自己眼睛看著收得最保險,我們產業基地自己有榨油坊和磨坊,原材料自己深加工。”馬曉明認為從原料端開始穩定的產品品質才是線上銷售長久的關鍵。
聞著饃香進入生產車間,除了正在直播的女主播,還有幾個白案師傅和烘烤、晾涼、打包的工作人員忙碌著。“現在生產車間有17個人,加上實體店的,一共有32名員工。”焜鍋饃饃產業基地運營一年多,不斷吸引著附近的勞動力。“因為做饃饃得早起比較辛苦,能干全天的員工,工資能拿到7000元一個月,少的也能拿到3500元。”
正在打包的焜鍋饃饃。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臨近春節客戶的年饃需求增加,生產基地又增加了馓子、花花等炸饃饃產品,開始接一些訂單,用工需求也增加了。打包車間裡,47歲的上五庄鎮邦巴村村民馬生娟忙活著。“以前家裡離不開人就養幾頭牛,現在孩子們都上學了不在家,我就到這邊來打點工。”馬生娟說,車間裡大部分姐妹都是附近村子的,有這種就近能掙錢的機會很不錯。
記者採訪當天,馬曉明接待了來自黃南州政協的調研團隊,從原材料、制作工藝,到烤制方法、物流渠道,馬曉明一一向參觀團隊作介紹。“不怕他們成你的競爭對手嗎?”記者問道。
待發貨的訂單。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同行多了有了競爭,產品才會越做越好。”馬曉明認為,好的產品不僅值得消費者看到,也值得被同行看到。“我們上五庄鎮將饃饃制作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政府主導、企業龍頭引領、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一條‘土特產’路徑。”上五庄鎮黨委副書記鄧永貴表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今年將持續推動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而馬曉明也更有信心和青海焜鍋饃饃越走越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