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在浪潮之巔 (文藝評論)

舒平
2025年01月07日09: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個時代,曾是無數人的夢想。

上世紀80年代,青年作家余華曾遭遇無數次雜志退稿。每次郵遞員把退稿從圍牆外扔進來,聽到“啪嗒”一聲,父親就會跟余華說:退稿來了。數量極為有限的刊發渠道,不知攔住多少張華、王華、李華的問世。

今天,我國網絡文學作者累計超過2400萬人,各文學網站日均更新超過1.5億字,短視頻每天更新近8000萬條,每年總計接近300億分鐘(按每條1分鐘計)。用北京大學教授邵燕君的話說,在互聯網時代,文學沒有“懷才不遇”,創作已經“野無遺賢”。

在海一般的內容浪潮面前,我們反倒容易忽視,這背后隱含著人類社會多麼巨大的歷史進步。

這個時代,也激蕩著科學家錢學森的憧憬。

1993年,在給汪成為的信中,錢學森寫道:我對靈境(今譯“虛擬現實”)技術及多媒體的興趣在於它能大大擴展人腦的知覺,因而使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歷史時代要開始了!他更是直接預言靈境技術將帶來“文藝大繁榮”。

今天,虛擬現實走進現實,空間計算重構空間,元宇宙藍圖已然繪就……它們共同指向人類媒介的“終極方案”——通過數字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讓人們能夠全感官、互動式地沉浸於“太虛幻境”,穿越時空,超拔古今。

錢老夢已成真,人類正在開篇新的生活,造就新的感性,創制新的大眾文藝。

新大眾文藝之新,是數字化疊加智能化之新,是文明“代差”之新而非文藝“量變”之新。它如此劇烈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感受與表達,帶來無數的新奇與喜悅,也帶來如此強烈的未知和不確定:

——“看微短劇的超過了點外賣的”,人們歡呼微短劇崛起的同時,長劇集正在革新以應變﹔藝術家們呼吁戲曲要守住傳統程式,前衛的實驗者正在借助沉浸式舞台留住觀眾﹔圖書、影視、演出線下奮楫出海,游戲、網文、短視頻海外不期而紅……文藝演進充滿張力,格局之變未完待續。

——“這麼多網文作者也沒出一個金庸”,網絡文學造就“大神”的同時,也面臨這般質疑﹔“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作者”“人工智能會產生大量平庸低劣之作”,截然相反的預測同樣透露著擔憂﹔“微短劇就是多巴胺生意”“游戲是電子榨菜”,新大眾文藝的“直給”和“爽感”也遭受諸多詰難……開新之路考驗不斷,難題待解。

站在前無古人的浪潮之巔,既要劈波斬浪也要洞若觀火。新大眾文藝不僅創造了新類型,也在塑造著新格局。在線音樂沒有取代音樂演出,反倒讓勝在現場感的演唱會盛極一時、一票難求。正如19世紀照相術的發明沒有消滅繪畫,反而倒逼繪畫藝術開辟新境。新興藝術媒介的顛覆性態勢,倒逼舊媒介重新界定自我,將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藝術創作終將柳暗花明、別開生面。

人類藝術演化史、人類文明演進史同樣告訴我們:變是唯一的不變,擁抱變化才能掌握主動﹔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隻要科學認識問題、矢志解決問題,就能把我們的文明不斷推向新的高度。

新大眾文藝,朝向心靈境界的新目標,錨定!

(責編:甘海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