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美育浸潤美好心靈

今天,美育已成為教育熱點和社會熱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重視美育的綜合性、整體性功能,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機制與社會環境,是做好全民美育、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在所需,應當形成社會共識與合力。
美育是提升文明素養、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20世紀初,蔡元培呼喚以美育的普遍性與超功利性,實現陶養大眾情感、培育民眾心靈的目標。美育之所以重要,在於其是一種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文化涵養、文明教養,激發人的創新創造活力。當下,隨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日益重視,美育的功能更加凸顯。
美育訴諸情感,作用於心靈,強調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歷時性過程。這一屬性,決定了隻有形成一種能夠在日常生活全部場域中都能使人獲得審美陶養的整體性社會環境,才能充分發揮美育的獨特作用。中華傳統美育就是一種包含自然美育、生活美育和藝術人文美育在內的綜合性、整體性美育。無論是名門望族的亭台樓閣、雕梁畫棟,還是文人雅士的攜琴訪友、江閣遠眺等,都具有一種趣味與美感的陶養作用。這種綜合性、整體性美育在數千年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崇尚“中和之美”等內涵豐富的美育傳統。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一個重要落點就是要重視其綜合性、整體性功能的發揮。
美育綜合性、整體性功能的發揮,需要全學科課程教學系統、全過程學校育人系統、全場域社會資源系統實現有機統一,這樣才能使“大美之藝”全面滲透日常生活。近年,政府部門制定頒布了一系列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政策,美育教學改革深化、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藝術實踐活動普及等皆取得顯著成效。比如,美育課程從傳統單一的藝術學科向著藝術人文多學科融合方向發展。像西北工業大學通過建設“陝西省中華美育資源建設研究中心”,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並將其融入學校美育課程﹔廣東省實施“省級學校美育名師工作室”,並規定教師團隊中校外成員不少於3名,且欠發達地區鄉村教師不少於1名,有效推動了區域美育浸潤工作的整體協調發展。但從全局來看,建構綜合性、整體性大美育機制,需要各地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從教育、文旅等多方面進行整體布局、系統謀劃。
學校美育也正與社會美育融合發展。比如,上海啟動“城市美育日”,實施“大美育計劃”,推動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以“全民、全齡、全域、全時”的美育服務提升市民審美素養和城市藝術品位、文明程度﹔江蘇省成立江蘇省學校美育協會,助力美育持續推進。
美育浸潤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既需要建構相應機制和環境,又需要持續深入、久久為功。由此,方能使人們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使中華民族盡顯東方風雅、走向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