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鄉村振興啥進展?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
人民網西寧11月27日電 (記者楊啟紅)全年青海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871萬畝,其中,糧食459萬畝、油菜222.5萬畝﹔新改建高標准農田18.64萬畝……11月25日至27日,青海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召開,會議聽取和審議了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靳生壽關於《青海省人民政府關於鄉村振興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一年來,青海整合銜接資金、財政支農資金、中央預算投資93.72億元,實施產業項目1099個,將銜接資金的64.5%投向25個國家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補短板促發展項目10大類385個,穩步提升區域發展水平,逐步縮小差距。
青海海東的蔬菜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方面,全年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871萬畝,預計糧食產量達到120萬噸以上,比2023年增長3.4%﹔油料產量預計達33萬噸以上,增長2.8%,實現面積、總產“雙增”,創近十年新高。
同時,強化耕地種植用途管控,“非糧化”整治23.3萬畝,新改建高標准農田18.64萬畝,實施高原特色種業振興行動,開展10大特色物種育種聯合攻關,建設3個國家制種大縣,農作物制種面積30.02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8.18%,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5%以上。
全省蔬菜種植面積近67萬畝,產量達156萬噸,增長5.5%,向粵港澳大灣區輸出規模超過50萬噸,供港蔬菜1737噸。落實能繁母豬補助獎勵政策,出台穩定牛羊及奶產業發展十項措施,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3.48萬噸、1.79萬噸、31.12萬噸。水產品產量達1.53萬噸,鲑鱒魚出口4336噸,是去年同期的12倍,出口額達到2.6億元。預計全年一產增加值增長4.5%以上。
“三產融合”發展方面,聚焦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馬鈴薯、枸杞、蔬菜等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強龍頭、補鏈條。創建5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102個企業,帶動脫貧戶、小農戶近4.6萬戶﹔創建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2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駐龍頭企業86個、合作社920個,帶動農牧民6.2萬戶﹔創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牧民”產業化聯合體60個,帶動合作社558個、聯結農牧民4.8萬戶。建成互助馬鈴薯、大通青稞油菜等13個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面積達128.19萬畝。實施農牧業品牌培育計劃,以“淨土青海•高原臻品”省級區域品牌為主,培育“1+8”品牌體系,“神奇柴達木”“祁連山下好牧場”等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高原青稞。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與此同時,全省農畜產品加工率達64%﹔整合設立縣物流倉儲分撥配送中心41個、鄉鎮中轉站357個、村物流綜合服務站2348個﹔實施青海省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促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0.41億元,同比增長11.2%。
此外,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從“減、替、防、治”四個方面綜合施策,逐步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降解膜替代普通膜,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面積佔到總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建設省級綠色防控基地300萬畝,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7.5%﹔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田殘膜回收率、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90%、90%、83%。實施第三輪草原獎補政策,每年落實補獎資金28.95億元。有機草原監測面積突破3億畝,佔草場總面積的50.3%。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量達到1200個,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覆蓋85%的縣級行政區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