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牧民的“好幫手”,貴德民警這樣做
初冬的常牧鎮寒意漸濃,卻別具韻味。牧民吉某無心欣賞身邊的風景——草場糾紛最近成了他的“心病”。
常牧鎮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東南部,是一個農牧業相結合的鄉鎮,也是貴德縣最大的牧業地區。
以前牧民放牧,都有固定的落腳點,牧民以標記物區分界限,山上的河灘、石頭、牧道等都可以作為界線標記。可時間久了,很多標記物發生變化或者遺失,牧民之間就容易因草場界限不清產生爭議。
吉某和扎某就是因為草山地界問題產生矛盾糾紛,兩人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可前不久,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謝謝,真是太感謝了!困擾我們多年的糾紛在你們的幫助下化解了。”吉某激動地站起來和扎某握手言和。
常牧鎮的“綠草地調解室”。人民網 馬可欣攝
原來,常牧鎮派出所民警接到兩方因草場地界問題而產生矛盾的線索后,立即帶領“綠草地調解室”的幾名調解能手趕到了當事人發生糾紛的地界。
“我們通過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詢等專業服務,為解決糾紛提供多方支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成功調解了這起矛盾糾紛,雙方也握手言和,簽訂了協議。”常牧鎮派出所所長先巴才讓說。
“綠草地調解室”成立於2021年,最初由常牧鎮派出所牽頭,聯合常牧鎮司法所建成。經過不斷探索創新,調解室由“兩所”變為“三級”共防共建共治的組織架構。
第一級主要力量為派出所民警輔警,第二級主要力量為鎮政府、司法所、綜治維穩干事等工作人員,第三級主要力量為村、社區矛盾調解委員會人員及村警,當然,也有村社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三級”組織架構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逐步轉變了“派出所單打獨斗”的現象,發揮了基層聯合調解作用,調解室提供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也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調解員深入一線進行調解。受訪者供圖
“草山地界的矛盾糾紛與傳統農村中的矛盾問題不同,我們這裡平時社交圈較小、人口分散,村裡有威望的老人、村干部能發揮重要作用,‘綠草地’的調解員隊伍都是懂法律知識、會雙語的人,調解起來往往能夠抓住關鍵點,有時候還得靠一點兒小智慧,況且我們主動上門調解,也能讓牧民群眾心裡感到溫暖。”先巴才讓笑著說。
通常情況下,草場通訊設施基礎比較薄弱,草山的交通線路也很長,路段通行情況比較差,這為調解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基於此情況,常牧鎮派出所民警輔警經常主動深入轄區草地、草山,與矛盾雙方當事人席地而坐,在草地上開展調解工作,真正做到了讓群眾“少跑路”,為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派出所民警在草地上開展調解工作。受訪者供圖
“‘綠草地調解室’成立以來,共開展服務456次,受理各類矛盾糾紛123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9%以上,群眾滿意率達100%。”先巴才讓表示。
在常牧鎮的綠草地上,調解員們繼續用自己的腳步帶回身邊群眾滿意的民心。(馬可欣、黃筱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