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搬進新家園 開啟新生活

——民和縣地震災區受災群眾搬遷新居見聞

陳 俊 通訊員 馬 芳
2024年11月26日09:09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甘艷荷喜遷新居。通訊員 馬芳 攝

  11月24日,氣溫驟降、雪花飛舞,剛剛搬入新居的甘艷荷,正安然地坐在客廳沙發上,專注地做著“針線活”。

  “真沒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樓房,冬天不再寒冷,孩子上學也方便許多。對我們來說,進城住樓房,是災后到現在最高興的事情了。”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史納新區濱河花園小區裡的甘艷荷感慨地說。

  年逾五十的甘艷荷來自馬營鎮羅家溝村,家中六口人,收入主要依靠兒子兒媳外出打工。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她所住的房子坍塌。在黨委政府統一安排下,住進了臨時安置房。

  甘艷荷的新居面積達125平方米,三室兩廳南北通透布局,現代簡約的裝修風格,加上溫馨有寓意的裝飾畫點綴,整體給人以舒適、干淨、溫馨之感。

  “我家以前的房屋被鑒定為D級危房,后來我們選擇購買保障房進城安置的方式。政府補貼16.5萬元,自己再籌集一部分,加上裝修花費的8萬多元,全部下來花了三十萬元出頭,很劃算。”甘艷荷高興地對記者說:“前兩天聽說還有裝修和家電補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真正惠及到了我們老百姓!”

  借著政策紅利,從拿鑰匙、付尾款、裝修入住歷時5個多月,挑了好日子喬遷新居一切都很順利,說起入住新居的體驗,甘艷荷笑得合不攏嘴。

  甘艷荷開啟的“新生活”,正是當地選擇購買保障房上樓安置災后重建搬遷戶的生動寫照。

  據了解,民和縣城濱河花園小區即原史納 A2 小區。僅在濱河花園小區內,和甘艷荷一樣已裝修入住的搬遷戶就有130多戶,周邊小區還有500多戶正在裝修,其余住戶也都在有條不紊地辦理入住手續。

  在民和縣巴州鎮羊羔灘村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同樣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紅色對聯門上貼,鞭炮聲聲迎喜事,米面清油送上門,率先入住的首批搬遷戶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憧憬著新家園裡的幸福啟航。

  走進安置點,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個規整的院子。房屋統一規劃為灰頂白牆樹脂瓦,搭配古朴的木門,室內窗明幾淨,一切顯得那麼溫馨。

  據介紹,巴州鎮羊羔灘村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位於巴州鎮巴二村、羊羔灘村。當地黨委政府以“選址好、規劃好、質量好、配套好、產業好”為切入點,依據群眾意願和規劃,將農戶住宅分一層和二層,面積分別為81.4至118.26平方米四種戶型住房。同時,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規劃一間房屋作為商業用房。

  “快,進屋暖和暖和,吃點馓子,喝點茶,外面太冷了。”已順利入住新居的馬世明熱情地招呼“客人”進屋歇歇腳。

  走進馬世明獨門獨院的新居,二層小樓嶄新干淨,一樓硬裝已完成,二樓陽台也已封閉妥當,室內新家具一應俱全,桌上還擺放著新鮮水果。

  馬世明是巴州鎮大焦土村黨支部書記,有著38年黨齡、28年村干部經歷。當政策宣傳到大焦土村時,40戶避險搬遷群眾選擇不同安置方式走出了大山,包括馬世明在內的10戶搬遷群眾來到羊羔灘村集中安置點上,選房、交款、裝修、入住,作為“領頭羊”的馬世明處處走在前、作表率。

  “黨的政策實話好,不僅把我們搬下來,還給我們把謀生的出路都找好了,家裡的鋪面我打算賣點小吃,免費承包的大棚打算種點蔬菜,好日子還在后頭咧!”馬世明滿懷憧憬地說。

  喜慶的氛圍也感染了羊羔灘村村民范雄祥和范成存。他倆一邊不住地稱贊,一邊走進正在裝修的冶德忠家中,仔細查看裝修板材,熱心地為裝修出謀劃策,你一言我一語中進一步拉近了彼此間的關系。

  今年68歲的冶德忠精神矍鑠,家中子女均已成家立業並外出打工,隻剩老人獨自在家。此刻他家中裝修的房屋正在進行吊頂作業。他激動地說:“我沒花一分錢就從大山裡搬了出來,現在出門、看病、娃娃上學都比以前方便多了,黨和政府的恩情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今年,民和縣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民生工程,按照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啟動實施2616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任務,其中自主分散安置247戶,上樓安置962戶,集中搬遷安置1407戶。為最大程度減輕搬遷群眾負擔,民和縣因戶施策,整合資金房源等資源,統籌住建、商務等部門,積極做好物業服務工作,讓安置群眾在新家既能安心居住、又能舒心生活。

(責編:陳明菊、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