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以綠為筆,繪就高質量發展生態畫卷

——高質量發展區域調研行·海東篇(中)

公保安加
2024年11月13日08:4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海東市樂都區三河濕地公園一隅。青海日報記者 陳俊 攝

  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0.6%,1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這一亮眼的成績單,有力印証了海東市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

  海東是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功能區,青海東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省佔據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

  步入新時代,海東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勇擔青海東部門戶生態屏障的政治責任和一江清水出城出省的歷史責任,堅持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再上新台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新成效,為建設大美青海注入海東力量。

  保護發展“並駕齊驅”

  時值初秋,海東市樂都區洪水鎮阿蘭工業園區綠意盎然。走進位於大路旁的青海鴻利通金屬科技有限公司,院落四周除了用於通車的硬化道路,便是青黃相間的農田和盛開的繁花,眼前的美景,很難讓人將這裡與曾經因污染而面臨改革困境的工業企業聯系起來。

  青海鴻利通金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扎根這片土地至今。公司以硅鐵和金屬硅產品的生產、銷售、供應為業務核心,產品銷往國內大中型鋼廠及不鏽鋼企業,在為地區就業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的同時,自身也不斷發展壯大。公司現有的218名員工中,90%來自周邊農村,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靠這份工作撐起了家庭的經濟支柱。

  跟隨公司負責人顏安旺走進二車間,高大的鐵門緩緩向兩側推開,映入眼帘的澆筑車間裡,工人們看似“悠閑”地堅守在各自工位,沒有想象中那般忙碌的場景。偌大的車間內,站在門口借著紅色的火光,甚至能清晰看到最裡面工人被映紅的臉龐。

  “去年上了2套定點澆鑄無組織煙氣收集系統后,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員工的身體健康有了保障。你看,現在車間裡基本看不到煙塵。”站在改造達標后的“綠色澆鑄”車間,顏安旺紅色安全帽下的臉龐綻放出自信的笑容。

  在二車間后側,一條粗壯的管道一直連接到100米開外的倉室,澆鑄車間的煙塵就是通過這條管道被大型風機吸至倉室。而公司共設有7間這樣的倉室,每一個倉室安裝了700到800個環保布袋,以此實現除塵治理效果。

  “綠色澆鑄”工藝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澆鑄車間的工作環境,消除了工人一直以來的顧慮。家住洪水鎮阿西村的辛秉海在廠已15年,從最初的冶煉工做起,如今已是車間爐長,年均工資收入9萬元。談及“綠色澆鑄”生產工藝,他說:“定點澆鑄就像給廠房裝了個大型抽油煙機,環境干淨了,對我們身體也好。”

  青海鴻利通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的今天,是海東市鐵腕整治鐵合金行業環境污染的生動縮影。過去十幾年,鐵合金企業的陸續入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海東市經濟快速增長和城鄉建設取得新成績,但隨著時間推移,行業生產低集中度、高能耗、高污染的問題,使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愈發尖銳。

  為此,這些年海東市將鐵合金行業環境治理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關鍵環節,堅持幫扶與監管並重,全面提升鐵合金行業污染防治水平,助推綠色高質量發展。去年9月中旬,一場跨省的學習“取經”之旅拉開帷幕,海東市19家鐵合金企業主要負責人以及黨委政府相關部門人員組成觀摩團,前往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調研學習鐵合金行業環境治理的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並結合海東實際形成調研報告,正式開啟了針對鐵合金行業的“綠色革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今,海東市19家鐵合金企業已建成定點澆鑄煙氣收集系統37套,有效遏制了煙氣外溢現象,空氣質量顯著改善,交出了鐵水澆鑄煙塵治理的“綠色成績單”,讓鐵合金行業成為海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水清岸綠”家底厚實

  站在民和縣史納濕地公園,滿目翠綠,景色宜人。然而,十年前這裡廠房密布,煙囪林立,是一片火熱的工業廠地。

  “10年前站在這兒,眼前除了廠房就是工業煙囪,甚至能聞到刺鼻氣味。”手指著腳下的河灘以及兩岸的綠地,身材高大、面龐黝黑的民和縣生態環境局局長張小強感慨道。

  民和縣地處青海省東部,位於青、甘兩省交界處,是青海的“東大門”。20世紀80年代,民營經濟在民和大地蓬勃發展,在109國道老鴉峽東段至川口鎮20多公裡的狹長地帶,建起數十家大大小小的高耗能企業,被人們稱為“青海的硅鐵走廊”。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在為民和帶來財政收入和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2008年,民和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對“硅鐵走廊”中的高耗能企業全部關停或轉產。

  這些年來,民和縣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立足打造“綠屏障、綠河谷、綠城區”,拆除老鎂廠廢棄廠房,復墾並種植花草樹木,全力開展生態修復,將昔日的工業廠區改造成了湟水河流域河濱緩沖帶的濕地公園。

  在史納濕地公園,至今保留著老鎂廠的一些標志性建筑,如一座高幾十米的上料塔、一截火車頭和三條鐵軌,這些保留下來的建筑和物件成為公園的一大特色,如今,史納濕地公園已成為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重要支流,民和是青海省確保黃河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最后關口。

  持續推進河湖長制、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環境治理,實施水污染防治項目……近年來,民和縣系統規劃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各項工作,以優質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2023年以來,湟水河東垣村、邊牆村斷面Ⅲ類以上水質達標率為100%,黃河大河家斷面Ⅱ類及Ⅱ類以上水質達標率為100%。

  “這些年,政府的理念、企業的認識、老百姓的環保意識都有了深刻轉變和提升。”張小強介紹,這是民和縣推動高質量發展、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堅實底氣。

  在民和縣城,湟水大道排水防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項目施工負責人白強介紹,湟水大道有264處污水管網錯接混搭點,此次項目將實施老城區雨污分流整治,逐步完成改造,讓湟水河清水向東流。

  一江清水永續東流

  “天下黃河循化美。”黃河流經循化縣境79公裡,在黃河上游水生態保護和治理中佔據重要地位,縣域內的水環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對於保障一江清水向東流至關重要。

  緊鄰黃河的循化縣,憑借得天獨厚的黃河水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冷水魚養殖和特色種植,在共享生態紅利的同時,積極投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業,“水清岸綠”的生態家底愈發厚實。

  連續幾天的陰雨讓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污水處理廠負責人余雲和同事比平日更加忙碌。查看數據、上報信息、安排機修工作、巡視巡查,晚上還要檢查工作完成情況……一天下來,他們就像不停旋轉的陀螺。“這幾天雨太大了,我們一直提心吊膽。”余雲說。

  循化縣污水處理廠剛完成擴容改造,於7月中旬正式投入運行,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縣域重點建設項目,於2023年初全面開工建設。

  盡管剛經歷一場暴雨,廠區內依然整潔清爽。不同功能的廠房依次排列,各處理間被草坪、小路有序隔開,井然有序。

  在污水紫外線消毒處理間,工作人員馬文霞正在監測污水。這些污水經處理達到國家一級A標后才會有序排放。

  來到污水處理廠出流口,一條深長的藍色溝渠中,經過處理的清澈水流潺潺流淌。余雲帶著同事,舀起一瓢水裝進玻璃瓶,自豪地展示給大家:“夠清澈吧?這水還要經過監測,達標后才能排放。不遠處就是黃河,我們絕不能讓不達標的水排出去。”

  這些年,隨著循化縣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污水處理廠已無法滿足需求。為保障下游居民用水質量、提升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2023年,循化縣啟動了縣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項目建設。如今,項目已完工,各項設備運行正常,超負荷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循化縣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項目是一項關乎全縣發展大局的環保和民生工程。項目投入運營后,截污管道收集的污水都通過這顆強大的“淨化心臟”進行處理,極大地改善了周邊水體環境,對治理水污染、保護流域水質和生態平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編:況玉、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