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讓致富路、幸福路、連心路、振興路越走越寬

——青海“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掃描

咸文靜 殷之皓 馬菊香
2024年11月12日08:52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農村公路,串起千家萬戶,連接起廣闊鄉村的新生活。青海日報記者 殷之皓 攝

在大通縣景陽鎮后山村統規自建安置點施工現場,瀝青攤鋪機緩緩前行,硬化路通到了群眾家門口。青海日報記者 咸文靜 攝

便捷的城鄉公交讓村民實現了出門柏油路,抬腳上客車。青海日報記者 咸文靜 攝

  短短幾年間,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一改過去靠天吃飯的老路子,打造花海、發展鄉村旅游,除了在景區務工,農家樂、特產店、小吃攤都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從“窮溝溝”到“金窩窩”,串聯起這種變化的,正是農村公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鋪就的康庄大道。

  實踐充分証明,“要想富,先修路”的想法並不過時。過去,在引領城鎮發展、優化農村產業布局、服務暢通經濟大循環時,農村公路——這一農村地區重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確存在一些短板、不足。讓農村公路成為群眾家門口的致富路、幸福路、連心路、振興路,是600萬高原兒女的共同期待,也是青海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農村公路要“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重要指示。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10年來,青海堅持交通先行,加快補齊發展短板,推進路網改造升級,提升管理養護水平,優化運輸服務品質,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農村公路通達深度、覆蓋廣度、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

  放眼望去,地方還是那些地方。可深入到那山溝之中,才發現大地間正醞釀著新的生機。

  農村公路通達深度、覆蓋廣度、管養水平、服務滿意度明顯提升

  雖已立冬,但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尕楞藏族鄉比塘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李加發現,附近的林場還有游客的身影。

  “這原來是條砂石路,但路比較窄,時間長了,路面也有些坑坑窪窪。到街子鎮40多公裡,開車需要1個多小時。”比塘村是個“藏”在大山深處的村子,風景秀麗。因為路況不好,李加經常看到慕名而來的游客在中途敗興而歸。上個月,隨著尕楞鄉至建設堂村道路提升工程順利完工,進村路從砂石路變成了柏油路,路面也拓寬不少。這不,這個季節還有游客專程趕來。“現在,村上發展鄉村旅游更有奔頭了!”

  其實,受益的不僅僅是比塘村。

  這條路串聯起尕楞、查汗都斯2個鄉鎮的18個村落。不僅解決了這些地方過去道路狹窄、路面破損、錯車困難等問題,還提升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靈秀尕楞天然林區等周邊旅游環線的觀光體驗。

  農村路網不斷延伸,出行條件便捷高效。

  數據顯示,十年來,全省新改建裡程5.26萬公裡。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公路通暢率達100%,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78%,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達75%,農村公路等級路、鋪裝率分別達86.48%、52.26%,較十年前分別提高5.38個百分點、15.57個百分點。縣道溝通城鄉、鄉道往來交織、村道阡陌縱橫,一張“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交通網絡已然織就。

  管養機制更加完善,公路治理規范有序。

  今年40歲的史志蘭是大通縣東峽鎮衙門庄村人。作為村上護路員之一,她對自己所管護的6公裡路十分上心。打掃衛生、檢查路面、清理垃圾、修補坑槽……幾年下來,早有了一套自己的護路訣竅。

  其實,隨著《青海省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青海省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青海省普通省道和農村公路“以獎代補”實施細則》等管理制度的相繼出台,全省上下“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的三級管理體系逐步形成,“縣有執法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全面落實,農村公路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運輸能力持續提升,服務更加優質普惠。

  11月11日14時10分,橋頭開往斜溝的城鄉公交准時從大通縣汽車客運有限責任公司的停車場駛出。一路上,車窗掠影匆匆,每站都是新的風景。40多分鐘后,公交車停靠在斜溝鄉站點處。家住上窯洞庄村二社的蘇秀蓮抱著順路取回來的兩個快遞下了車。

  蘇秀蓮的家離下車地點不足20米。按她的話說,現在出門太方便了,公交車就差送到炕沿上。

  成環成網,由通至暢。

  日益完善的農村公路網絡,讓“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照進現實。十年來,全省道路運輸基礎設施支撐能力穩步提高,開通定制客運線路44條、農村客貨郵融合線路30條,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建成鄉鎮運輸服務站275個、村級寄遞服務站2265個,“快遞進村”覆蓋率達86%。

  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鄉村振興動能更足

  “四好農村路”,鋪下的是路,連起的是心,通向的是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主動融入農村地區發展,一條條農村公路化身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成為農村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特色產業因路而興。

  駛入循化縣清水鄉下灘村,一大片露天蔬菜種植基地映入眼帘。據了解,整個基地種植面積20多公頃,除線辣椒外,還種植西紅柿、西葫蘆、黃瓜等特色蔬菜,年產優質農產品40.4萬公斤,實現產值161.6萬元。

  昔日撂荒地,今朝聚寶盆,是四通八達的公路把田間地頭和蔬菜市場緊緊連在一起。

  特色村寨因路更美。

  車在村裡走,人在景中游。走進西寧市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兔爾干村,土夯牆、生土磚,一排排別具一格的民宿讓人眼前一亮。作為當地頗具代表性的鄉村旅游體驗點,這條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產業變強、村企共贏的鄉村振興新路子背后,離不開農村公路的“穿針引線”。

  “出門旅游,交通可是件大事。來我們這兒的游客大多數是線上預約、自駕前來,一條好路,是我們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們建設的底氣。”湟源丹青文旅集團項目管理人員趙婧瑜說。

  交旅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趙婧瑜的觀點,與大通縣文體旅游局副局長李玲玉不謀而合。

  最近幾年,大通縣不斷優化公交線網結構,加快改善旅游交通條件,開通城際特色旅游專線1條、城鄉旅游公交專線5條,涵蓋邊麻溝、柏木溝、將軍溝等景區,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的城鄉農村公路交通網絡。

  “像今年實施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復合廊道項目,將長城沿線旅游資源串聯起來,東峽河畔10公裡旅游步道投入使用后得到群眾的廣泛稱贊,真正實現了‘旅游+體育+交通’全民參與農體文旅的目標。”李玲玉說。

  鄉親百姓因路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口口相傳的朴素話語,既是群眾對修路致富實踐的認可,也是謀求發展的心聲。

  湟源縣大華鎮塔灣村屬淺腦山地區,村落依山而建,塔灣河從村前緩緩流過。全村常住105戶350人,除了種地,大多數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農村發展,因路而興。

  “早年間是土路,后來是四級公路,但使用年限長,路況變差。”說起村裡變化,駐村第一書記楊泉年最關注的還是腳下這條路。去年,大華鎮阿家圖至鏵尖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順利完成,這條總長18.2公裡的公路有效改善了沿線1264戶4793人出行條件,進一步帶動了沿線村庄促進農畜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對於脫貧戶楊世武來說,這條路帶來的變化更為直觀。今年6月,他剛花5000多元買了輛電動車。

  “路好了,有輛電動車更方便!”

  修好一條公路,搞活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依托鄉村產業、旅游、文化等資源,青海因地制宜開展“農村公路+”融合發展模式,推進農村公路與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傳統村落、特色小鎮等有機結合,促進交通聯農聯產聯景,實施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等鄉村振興項目1.06萬余項、完成192個易地搬遷村配套道路建設。

  進一步拓展豐富“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新內涵,加快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

  “這個安置點安置了47戶群眾,除了配套這條2.4公裡的道路外,還有1道涵洞,1503米的邊溝。”在大通縣景陽鎮后山村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統規自建安置點,隨著瀝青混凝土面層鋪筑工作的完成,后續的綠化、亮化等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據大通縣交通運輸局項目辦主任賀佔財介紹,道路工程從8月份開始施工,目前工程量已完成過半。

  硬化路鋪到家門口,村民藺守琴心裡挺高興。她家220平方米的小別墅正在裝修。看這進度,今年能在新房過年。

  “搬到公路邊上,別的不說,交通肯定更方便,去哪都快!”

  交通運輸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生活,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放眼高原大地,一條條農村公路縱橫蜿蜒。對於越來越多的村子來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為歷史,“出門硬化路、抬腳上客車”化作現實。

  沿著“成長”的脈絡,我們看到,這條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征的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之路,得益於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

  資金來了——十年間,全省持續鞏固拓展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兩通”成果,完善農村公路基礎設施網絡,累計投入資金201.67億元。

  政策來了——省委省政府連續10年將“四好農村路”寫入省委1號文件,連續10年將農村公路列入全省民生實事工程,出台《青海省農村公路條例》《青海省鞏固拓展農村交通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等法規政策,為高效推進農村公路發展保駕護航。

  創新來了——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在農村公路上的廣泛應用,成功在三江源地區探索運用“路面冷再生”技術試點改造砂石路段6000余公裡。

  這十年,是以路興業的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的十年。持續深入開展路域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深化“美麗農村路”建設,推動建成了一批典型的“幸福小康路”“鄉村旅游路”“特色致富路”,極大增強了區域“造血功能”。

  這十年,是暢通安全的通行效能顯著提升的十年。探索推行“日常養護群眾化、小修工程專業化、養護工程項目化”多元化養護模式,安排“四好農村路”公益性崗位人員1.46萬名,以“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本省農村勞動力2.45萬人。

  這十年,是持續深化的示范創建扎實推進的十年。累計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6個、省級示范縣13個,創建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2個,“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逐步實現由區域示范引領向全域達標發展轉變,帶動全省形成相對完善的“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體系。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巴麥村至尕爾寺產業提升道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交通+”賦能公路建設入圍全國“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十年跋涉,十年耕耘。如今,全省“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又站在一個新起點上。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農村公路發展成就,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高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強調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月舉行的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也提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必須緊緊抓住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好農村路’是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何燦深感責任重大。

  “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埋頭苦干、擔當奉獻,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為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進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提供堅強服務保障。”

(責編:況玉、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