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強信心 促發展 全國主流媒體海東行

“我們現在就是一家人”

馬可欣 楊啟紅
2024年09月19日08:50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秋天的傍晚,涼爽寧靜。夕陽穿過層層疊疊的樓宇間隙,洒落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之中。

一陣悠揚的音樂響起,聲調柔中有剛,節奏整齊,飄蕩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夢圓居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上空。

夢圓居易地搬遷安置小區。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小區裡的舞蹈隊有十幾個人,包括漢族、藏族、土族等多個民族的居民,大家經常在一起互相學習各民族的舞蹈,隊員們的積極性也很高。”舞蹈隊成員白英措尕說。

“搬到城裡來后,集市就在家門口,干什麼都方便多了。”

“各民族好友時常聚在一起,跳一跳舞,切磋了技藝,交流了感情。”

“我們現在和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就像是一家人。”

……

幾個舞蹈隊的成員一會兒學習新動作,一會兒熱切地交流著,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夢圓居易地搬遷安置小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小區,搬遷群眾涉及蘆花、馬廠等11個鄉鎮59個行政村,如今小區裡共入住1799戶5791人,其中少數民族有229戶625人。

在這個大家庭裡,各族群眾心手相牽、互幫互助,生活也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居民化身“主播”,正在直播青繡產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2018年我們開始了搬遷工作,陸陸續續到2021年,整鄉都搬下來了。”蘆花鄉黨委副書記周洛加表示,蘆花鄉的搬遷群眾佔小區人數的一多半。“以前山大溝深,孩子們上學要走很遠的路,醫療衛生條件也跟不上。”周洛加回憶著。

搬出來,就是想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

為了搬遷群眾能致富,蘆花鄉黨委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等,引導各族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借助東西部協作項目,鄉黨委還成立了區、鄉、村三級就業轉移服務站,定期對群眾的就業需求進行摸底登記並發布就業信息,有計劃地組織搬遷群眾前往北京、新疆、甘肅、江蘇等地務工,到今年年初,實現省內跨地區轉移就業1731人,省外轉移就業323人。

正在縫制繡品的李秀花。人民網 馬可欣攝

“來這兒學刺繡兩年多了,去年掙了900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現在可算是掙錢、顧家‘兩不誤’了。”李秀花今年56歲,從蘆花鄉牙合村搬到夢圓居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后,進入青繡幫扶車間學起了刺繡這門手藝。李秀花所在的青繡幫扶車間,是蘆花鄉借助東西部協作“東風”投資200萬元打造的,兩年來累計創收了40余萬元。“我們多是訂單式生產,繡娘們的繡品按件收費,如果抽不開身,在家裡自己繡也是可以的。”車間負責人表示。

走進青繡幫扶車間,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繡娘有說有笑,親如手足。

車間內正在刺繡的繡娘。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小區裡居住著不同民族的居民,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以及法律法規、惠民政策的宣傳活動是必要的。”周洛加表示,小區不僅成立了民族之家,會常態化開展多項文化活動,還通過集中宣傳、入戶宣講等方式,切實幫助各族群眾明政策、富頭腦。

制定細化居民公約,架起鄰裡守望“連心橋”﹔利用民族文化廣場,組織開展各類民俗節慶活動……夢圓居易地搬遷安置小區以家的理念、家的關懷持續推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攜手共進,團結同心。多年來,海東市主動對接和融入國家和全省發展戰略,實施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工程,開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工作,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河湟大地結出越來越豐碩的果實。

(責編:張莉萍、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