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齊發力 振興發展潛力足

西寧市湟中區服裝加工產業。本報記者 王臻攝
海東市互助縣供港高原冷涼蔬菜種植。本報記者 王臻攝
從牦牛產業標准化的不斷提高,到藏羊養殖技術的不斷升級﹔從馬鈴薯、油菜、青稞等產業“強芯”的科技支撐,到高原冷涼蔬菜走向全國﹔從冷水魚養殖不斷做大做強,到柴達木枸杞品牌進一步擦亮叫響……放眼今日之青海鄉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隻有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
近年來,青海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始終堅持綠色長遠發展,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目標,從賦能高質量發展出發,圍繞鄉村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種養、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產業化聯合體達標創優,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深入推進農村三產融合,讓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走出了一條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鄉村產業振興路子。
示范引領,做優做精富起來
近兩日,西寧市湟中區上五庄鎮小寺溝村的第二批蒜苗即將採收上市,村黨支部書記嚴龍告訴記者:“今年蒜苗行情好、價格高,一畝地預計有5萬元的收益。”
去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鄉村特色產業示范村后,這個打響了致富金“蒜”盤的村有了更足的發展勁頭,村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小寺溝村蒜苗產業發展只是青海省鄉村產業的一個縮影。青海省不斷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優勢,按照“農業+”多業態發展模式,在拓寬現代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上下大力氣:
西寧市湟中區土門關鄉上山庄村的鄉村花海如今已成為“全國十大網紅花海”之一,每年吸引20萬人次游客。作為青海省第一批把鄉村旅游產業做火的村庄,它的成功無疑為后來吃到鄉村旅游紅利的村子起到了良好引領示范﹔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台子鄉長壽村的第二茬冷涼蔬菜正在出苗中,再過不久,這裡的冷涼蔬菜將銷往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隨著這幾年不斷擴大省外市場,村裡的群眾不僅在家門口解決了生計問題,村子也因為蔬菜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從平菇試種成功到羊肚菌的訂單不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唐乃亥鄉下鹿圈村曾經幾乎零收益的72棟溫室大棚,如今已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一開始的半信半疑到后來村民自發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下鹿圈村的產業振興探索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前進方向。
……
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門路,在青海,越來越多的小村庄依靠資源優勢和創新發展走上了產業振興的康庄大道。
為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做優做精特色產業,今年,青海省立足資源優勢,引導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推動形成分工互補、相互促進的產業格局。並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建設田頭貯藏、預冷保鮮、烘干晾晒、分級包裝、冷鏈物流、城市配送等產地初加工設施,推進“生產+加工+科技”一體化發展,加快產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打造引領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平台和載體。
“通過打造200個鄉村產業示范村,創建了一批鄉村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助力農牧民群眾就業致富。”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超過1.7萬個和2萬個。全省各地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不斷提升家庭農牧場和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建立了一批“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發展體,強化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發展能力。
鄉村產業的基礎在不斷發展的機遇裡充滿活力,一條圍繞鄉村振興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線”越發清晰。
以鎮帶村,特色產業亮起來
作為眾多乳業企業的奶源地之一,西寧市湟中區建成了全省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奶牛養殖基地。
每天早上,湟中區西堡生態奶牛養殖場的擠奶轉盤都會准時開始工作,消毒、清洗、套杯等步驟的機械化擠奶干淨又衛生,並且會將已經擠完奶的奶牛轉出擠奶位置,為下一頭騰出空間,整個過程僅用9分鐘。
生態環保、低碳節能、現代生產的理念讓西堡鎮的奶牛養殖實現了“牧草—奶牛—有機肥—牧草”有機循環,智慧化、信息化的養殖和飼喂更是讓這個養殖基地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單體奶牛養殖項目,初步形成了由牧草種植、奶牛養殖到奶制品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
得益於西堡鎮奶牛養殖產業的發展,湟中區的另一家奶制品加工企業——青海互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所需的奶源也得到了保障。“現在我們從飼草種植到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公司負責人劉衛華告訴記者。
奶源在湟中區,加工也在湟中區,強強聯合,不僅打通了奶牛養殖的上下游產業鏈,還鎖定了項目收益,有效保障了聯農帶農成效。湟中區西堡鎮黨委書記商志剛介紹:“僅西堡鎮的奶牛養殖,全鎮入股的9個村,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8.8萬元、脫貧農戶年增收8.96萬元。同時,將基地資產確權至所轄19個行政村,以鎮帶村,聯農帶農作用充分發揮,利益聯結機制成效顯著。”
以產業興旺帶動強村富民,在一個個村鎮的產業發展中,鄉村振興展現出一幕幕新氣象。
近年來,青海省圍繞特色主導產業,通過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建設,進一步穩固了鄉鎮主導產業基礎,產值穩步增長,產業鏈條優化完善,聯農帶動機制更加健全,農畜產品加工水平得到提升,農牧民全程參與產業化經營的收入明顯增加。
集群效應,振興速度快起來
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孕育了青海不同的特色農牧業產業。伴隨著牦牛、藏羊、油菜、青稞、高原冷水魚、柴達木枸杞等優勢特色農業資源品牌的打造,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青海農特產品。同時,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也為農民牧戶的增收提供了保障。而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不僅是“青”字號品牌打造的核心力量,也是促進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的重要一步。
從“三增三適”的科學養殖技術,到“圈窩子”飼草種植、活畜交易、牛羊屠宰、奶制品生產和糞污回收利用的“草畜糞肥肉乳”全產業鏈發展,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的牦牛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企業+基地+合作社+牧民”的模式,不僅輻射帶動牧戶增收,也為本地企業良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產品提質的同時,也為“青字號”品牌的不斷升級貢獻著力量。
隨著青海省逐步加大對牦牛產業的扶持力度,如今,青海牦牛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體系初步形成,牦牛相關產品種類達到200多種,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截至目前,1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9家省級龍頭企業、21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直接帶動農戶2.51萬戶,集群產業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1.36萬元。
產業競爭力來自產業集聚度,“握指成拳”才能迸發最大合力。2020年,青海牦牛產業集群入選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准建設的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之一以來,之后的每一年,從藏羊、油菜到2023年青稞產業集群的入選,全省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產業在集群效應的推動下蓬勃發展。通過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形成了原料有保障、生產有標准、加工有規模、基地有倉儲、縣域有市場、交易有平台、冷鏈全覆蓋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共培育各類經營主體140個,直接帶動農戶約6.19萬戶,預計一二三產業總產值可達到500億元。
如今,行走青海大地,牦牛產業“畜”勢勃發,藏羊產業效益凸顯,油菜產業不斷騰飛,青稞產業穩步前行,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號角齊鳴,聚澎湃之力催動“青字號”農業發展快車疾速前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