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合源雙向奔赴 呵護高原莘莘學子向陽綻放

楊啟紅 實習生陳旭陽
2024年08月07日10:30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孩子們隨著雙語小學、夫子廟小學的小伙伴一同進入課堂,一起學習交流,一起參加各種活動,讓他們了解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和風俗。” 今年5月份,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夫子廟小學(以下簡稱南京夫小)、六合區雙語小學等單位收到了一封來自千裡之外的感謝信。

這封信源自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城關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湟源一小)的張顯睿、張志杰等30名學生的家長,信中對支持湟源學子在南京游學的多家單位表示了濃濃謝意。

在雨花台了解過往,知古通今﹔在江蘇科技館探秘科技,學習知識﹔在南京夫小和雙語小學同上思政課,結識小伙伴……今年4月,湟源一小的30名學生赴南京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研學游學活動,而這於湟源學子而言,頗為難得的經歷,都得益於東西部協作的推進。

湟源一小。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教育領域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2年,湟源一小與南京夫小、雙語小學建立“同伴圈”,自此,三校雖相隔千山萬水,但聯系日益緊密。

交流互動之間 好方法好經驗落地課堂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對於湟源一小的學生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對此,語文老師易中仁秀特意請教了南京夫小的王凌老師。

“鼓勵學生們勤寫,但不要限定主題,不要設定字數。”王凌老師結合南京夫小“一天一作文”的教學經驗,給予了具體可行的指導意見。

緊接著,易中仁秀就將該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班級裡,漸漸地,鄉間游玩的一天﹔與父母同做美食……學生們的寫作主題更加豐富多樣了,行文邏輯也更加流暢了。

除此之外,湟源一小還借鑒了小組輪流審閱作文,開展作文專項考試等方法,“學生們很期待成為小組長,批閱同學們的作文,交流看法。”從一次次的思考落筆,靈感閃現,到一次次的小組交流,老師點評,很多對作文有抵觸心理的學生們逐漸不害怕寫作文了。“有些學生會把批閱積累的好詞佳句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些學生的作文字數一次比一次多了……”看著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逐步提升,易中仁秀深感欣慰。

湟源一小的數學老師李潔、蘆青與南京夫小的袁江竹老師也結成了幫扶對子。“針對我們低年級學生計算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袁老師提出要鼓勵學生們經常指讀口算,口算熟練之后再心算。”李潔表示,此類細致入微的教學方法貴在堅持,“經過一年多的堅持,學生們的計算速度、計算准確率都有了明顯提升。”

“兩地的教材版本不一,每次我請教問題時,袁老師會結合兩版教材及教學目標等,給予我詳實的解答和指導。”李潔表示,自結對以來,雙方線上交流很頻繁,且對方認真又耐心,給予的解答詳實可行。

與此同時,近年來,湟源一小的老師也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去年9月,湟源一小數學老師張麗佳走進雙語小學跟崗進修。“‘一對一’帶我的老師在教學上對我幫助很大,學校創新的教學模式,也讓我受益良多。”直到現在,張麗佳也仍與對方保持緊密聯系,共同交流教學經驗,提升教學水平。

“我把從雙語小學學到的‘高階思維’嘗試應用到教學中。”張麗佳介紹,她對班級裡的部分對數學比較感興趣的學生進行拔高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能夠主動鑽研,也會主動交流。”

截至目前,湟源一小41名教師已與南京夫小21名骨干教師建立“同伴圈”,結成對子。兩地老師線上線下多形式的交流研討為促進湟源一小乃至湟源縣的教師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得遇良師,三生有幸。”易中仁秀表示,無論是在教育教學方面,還是在為人處世方面,王凌老師都給予了很多幫助。

好奇說笑之際 好朋友互相勉勵互潤童心

“同伴圈”沒有局限在老師層面,還延伸到了學生之間。

“太好看了!”“皮繡難繡嗎?”“皮繡還可以有哪些圖案?”在南京夫小同學們的感嘆聲和好奇聲中,湟源一小五年級學生史正蕊穿針引線,右手翻飛之際一幅梅花的皮繡圖案更添針腳,呼之欲出,來自西北高原的“非遺之花”綻放在秦淮河畔。

今年4月份,湟源一小的30名同學前往南京游學,史正蕊便是其中一員。同行的小伙伴兒或是展示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或是歌唱河湟皮影戲片段,點燃了南京夫小學子們探知青海的心。

兩地學生共上一堂課。湟源一小供圖

對於史正蕊來說,更為特殊的是,此次她還結交到了一位小伙伴兒——南京夫小五年級的劉小萌同學。“我給她准備了小台燈作為禮物,希望她學習時保護好眼睛,也希望她看到小台燈就能想起我。”劉小萌也給史正蕊准備了學習文具。

“我們一起上思政課、手工課,一起交流課堂上的新鮮事兒。”初次參觀南京夫小,在這裡,廢棄的書本可以回收利用﹔烹飪課堂布置得很溫馨﹔管弦樂團表演很專業﹔蓮花燈很漂亮……兩人有說不完的話,分享不完的喜悅。

為了讓結對的學生之間保持交流,結對的同學們還互留了聯系方式。“你們復習到哪兒了?最近作業多不多?”臨近期末考試之際,史正蕊和劉小萌還電話溝通了復習情況,交流了學習心得。

同時,湟源一小的學生與雙語小學的同學也在互相認識交流的過程中,結為了伙伴兒。“祖國處處好風景,現在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走得更遠,看得更多。”史正蕊表示,游學期間,還去了雨花台、低碳科學館、陶行知紀念館等許多地方,令自己印象深刻,開闊了眼界的同時,更加堅定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近年來,湟源一小先后組織57名學生遠赴南京開展游學研學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感受地域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生們參觀渡江勝利紀念館。湟源一小供圖

兩年來,在東西部協作的引領下,南京的多家單位捐贈愛心資助資金57萬元,“澆灌”著先進學生、貧困學生的上學夢﹔捐贈價值約51.8萬元的春秋裝校服,暖了學生,美了校園﹔投資20萬元,活化利用文廟東西廓房,創建國學小課堂、書法小課堂,為打造一校一品的國學特色學校創造了條件﹔捐贈近4萬元的網絡雲課堂設備,為學校落實“五育”並舉教育拓寬了渠道……

湟源一小學生們的作品。人民網 實習生陳旭陽攝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共飲長江水。三所學校遠隔千山萬水,但因東西部協作,產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用於兩地百千師生之間,激發出難能可貴的乘數效應。

“‘同伴圈’的深化,對於更新本地教師的教學理念,激發嚴謹勤學的教學態度,促進教學相長的工作熱情等方面都起到了助推作用,有效促進了湟源教師的成長。”湟源一小校長薛忠表示。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