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青,點亮學子夢
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讀高一的尼東拉毛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學校裡,為習近平總書記親口講述自己家鄉的變化。
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的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考察調研,了解當地深入推進教育工作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情況。
“習爺爺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我特別激動,和同學們一起熱烈歡迎他的到來。”說到當天的場景,尼東拉毛眼裡閃著光。
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青海考察。這是18日下午,習近平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高一(1)班觀摩“新時代、新家鄉”主題思政課時,同學生尼東拉毛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一所學校,一個家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顏喀拉山和阿尼瑪卿山之間,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氣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氣候惡劣,環境艱苦。
為解決當地師資力量短缺、辦學水平不高、校園基礎設施維護保養不易等問題,更好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果洛州借助上海市對口支援的契機,雙方在西寧聯合創建了一所面向全州適齡青少年的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學——果洛西寧民族中學。
2023年9月,尼東拉毛與300余名同學一道踏入了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校園。在她看來,有了在西寧的學校,相當於有了在西寧的家。“我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所讓學生倍感珍惜的學校到底有啥“能耐”?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教學樓外景。人民網 況玉攝
高一年級的才讓楊吉表示,學校不僅有3D打印、智能教室等硬件設備,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也有別於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一方面,老師們都比較優秀,可以帶我們開闊眼界﹔另一方面,學校還提供了很多去外省研學的機會。”
援青教師帶來的先進教學理念,讓高原牧區孩子們體會到中華民族大家庭溫暖的同時,也立志走出高原,看到更大的世界,用自己的雙手造福家鄉。
“以后,我想回到果洛當一名老師,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傳授給更多人,讓家鄉變得更好。”才讓楊吉語氣裡透著堅定。
數字化智能教室、多功能風雨操場、寬敞整潔的食堂、設施完善的宿舍……除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外,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提供的良好生活保障,也讓孩子們沒了后顧之憂。
學生們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食堂就餐。人民網 況玉攝
“我們高中部每月有270元的補助,初中部有220元,這些錢會專門打到我們的銀行卡裡,課本和住宿是免費的。”才讓楊吉從初中起便在這裡學習生活了,她說:“一個月500元左右,就能滿足校園中的大多數開銷。”
自2019年9月首屆招生以來,已有上千名來自果洛州的孩子們,陸續從高原牧區來到河湟谷地,刻苦學習,追逐夢想。
一段經歷,一生回味
“我是從上海來的,我現在回家第一周會醉氧,怎麼睡感覺都睡不醒。”上海援青物理教師、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教學處主任蔡偉昊笑著搖了搖頭。
從溫潤的浦江之濱到干冷的江源大地,走過3年時光,蔡偉昊這一批7名教師的援青歷程已接近尾聲。
“一開始其實還是蠻受打擊的。”回憶起初到青海的日子,蔡偉昊坦言,除了適應環境,與學生的磨合也是來青海支教的“必修課”。“那時我們覺得已經教得蠻好了,但是反饋的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周圍的老師會來勸我,說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比之前平均提高了十多分,但從我的角度來說,落差還是不小。”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上課。人民網 況玉攝
主觀上適應差距,客觀上須彌補不足。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除了更加細致、有針對性的教學以外,如何引導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渴望,便成了上海援青教師團隊的重點工作之一。對此,上海援青化學教師、果洛西寧民族中學黨政辦公室主任周全有自己的方法。
“剛來青海的時候,我給學生們做過問卷調查,其中有題目是對化學這個學科的認識有哪些。我預想的是學生們會覺得化學和醫學、環保、制造等工作相關,結果學生們回答頻率最多的是化學需要背誦化學方程式。”周全說,當地學生對學科的認識相對較淺,改變這種情況需要了解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使學生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加深對學科的認知,以此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同時,這也是和孩子們雙向互動、深入交流的機會。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人民網 況玉攝
科學的教育觀念讓孩子們的成績有了提升,貼心的引導讓孩子們和支教老師成了朋友。
“有不少學生對以后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私下裡來和我交流,我也很高興看到他們的變化。”周全表示,如果沒來援青,這輩子都沒機會跟這些雪域高原的孩子彼此敞開心扉。“我覺得這是我一生非常寶貴的財富。”
一支團隊,一顆種子
“這趟去上海收獲不小!無論是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還是學校、社區教育方面,都幫我打開了新思路。”6月底,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思政課教師、學生處主任魏正元結束了為期3個月的跟崗學習。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屬於寄宿制學校,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遠離父母,老師對學生們的關心和陪伴必不可少。“上海的老師們對我們當地老師的成長帶動成效還是很明顯的。下一步,我打算用在上海學到的方法,通過思政課讓學生們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德育教育做好學生管理工作。”魏正元說。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宿舍。人民網 況玉攝
魏正元的經歷正是教育援青為青海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的縮影。
2010年教育援青工作啟動以來,青海省教育廳與承擔對口支援青海任務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六省市,建立了“全方位”教育支援合作機制,依托交流學習和專題學習培訓載體,每年從幫扶學校選派具有培養潛力的受援學校領導及骨干教師,到對口支援省市優質學校挂職鍛煉、跟崗研修,提升教師的管理水平、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
此外,青海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還發揮援青教師團隊作用,主動承擔“傳幫帶”任務,組織幫扶人才與本地人員按照至少1:3的比例建立結對關系,逐人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一對一”“面對面”簽訂協議,“一人一檔”建立跟學檔案,制定學員培養目標,明確幫帶老師職責,提升“傳幫帶”質效。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讀書角。人民網 況玉攝
從資金援青到智力援青,從“輸血式”援青向“造血式”援青邁進,從單一式援青向組團式援青轉變……外地教師“走進來”,青海教師“走出去”,單向的支教成了雙向的交流。
“和援青的老師們接觸前我還在想,他們在青海能干什麼,離開青海能留下什麼?現在我明白了,他們不僅在青海架起了一座融通東西的‘橋’,還種下了一顆能不斷造血的‘種子’。”魏正元說。
黨的十九大以來,教育部等部門通過中央專項向青海下達教育基建項目資金140多億元,各類各項學生資助資金115億元﹔各支援幫扶省市安排幫扶資金24.6億元,實施援建項目320個,協調370余所中小學校與青海省中小學校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各幫扶省市支持青海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計劃1.6萬個……碩果累累,正是教育援青踔厲奮發的見証﹔初心昭昭,就是援青各方共同托起青海教育未來的保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