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行進中國”調研行

活力青海︱可可西裡的“凍人”夏天

人民網“行進中國”青海調研採訪團
2024年07月17日09:21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盛夏時節,當外界被高溫籠罩時,記者踏入青藏高原的可可西裡,卻不得不裹緊羽絨服,以抵御這裡常年存在的凜冽寒風。這裡,夏天以它獨有的方式展現著大自然的清涼與神秘。

中午12時06分,陽光穿透雲層,溫柔地洒在可可西裡的雪山上,雪峰折射出一縷縷溫暖而柔和的光芒。

可可西裡世界自然遺產地。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攝

在這片光輝之中,記者邂逅了鄧海平——一位來自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可可西裡管理處索南達杰保護站的土族青年。年僅27歲的他,已在這片約6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默默堅守了多年。

作為世居於此的格爾木人,鄧海平自小便與三江源的壯麗景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對生態的理解,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融入骨髓、流淌在血液中的深刻體會。在這片土地上,他見証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深刻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因此,守護好這片家園,不僅是對父輩們辛勤耕耘的繼承,更是他作為新一代年輕人,對可可西裡這片神聖土地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小對這裡耳濡目染,可可西裡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是我的信仰,我的根。”鄧海平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與深情。他深知,作為可可西裡的一員,自己肩負著將這份對自然的敬畏與愛護傳遞給后代的使命。

於是,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雪交加,他都無怨無悔地堅守在巡護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奉獻。除了日常巡邏,鄧海平與他的隊友們負責保護站的日常運營,從熱情接待每一位訪客到不辭辛勞地清理每一片垃圾,每一項工作都一絲不苟。

每年5月至7月,是藏羚羊遷徙繁衍的關鍵時期。

可可西裡的藏羚羊。人民網 白波攝

鄧海平回憶起一次難忘的救助經歷:“那一年,我們在遷徙路線上發現了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藏羚羊,它的母親不幸遇難。我們小心翼翼地把它帶回保護站,用特制的奶瓶喂養它,給它溫暖的庇護所,直到它恢復健康,蹣跚學步,最終健康成長。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為了無盡的喜悅。”

然而,守護之路並非坦途。

鄧海平曾在一次出警驅趕野牦牛時遭遇車禍,身受重傷。但他克服傷痛,繼續堅守崗位,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潛在的人為威脅,他從未退縮:“這裡條件艱苦,但我們有責任保護這片土地和這裡的生靈。每一次挑戰,都讓我們更加堅定。”

鄧海平(右)向記者講述工作中的故事。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在索南達杰保護站裡,生活單調而艱苦,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但鄧海平和他的同事們總能找到樂趣:“我們會一起看書、下棋,偶爾還會組織體能訓練。在這裡,健康的體魄是完成工作的基礎。”他們的樂觀與堅韌,感染著每一個人。

時至今日,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已遠離了槍聲的侵擾,藏羚羊的種群數量從瀕危邊緣奇跡般地恢復至七萬余隻。

在這片盛夏中的“雪域淨土”,它不再僅僅是寒冷的代名詞,更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是大自然與人類共同努力的成果。

索南達杰自然保護站。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鄧海平的故事,僅僅是可可西裡守護者群體中無數感人故事的一個縮影。正是有了這些默默奉獻的英雄,可可西裡的生靈才得以自由奔跑,自然之美得以永續傳承。他們的堅韌與奉獻,如同高原上的風,自由而熾熱,永遠激蕩著人們心中對美好世界的向往與追求。(萬世成、熊旭、白波、許維娜、甘海瓊、趙敬菡、馬天翼、霍雨佳、李依環)

“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專題

(責編:馬可欣、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