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人民網記者遍神州>>人民日報看青海

青海堅決扛起“中華水塔”守護人的重大責任 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賀 勇 王 梅
2024年05月25日0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海堅決扛起“中華水塔”守護人的重大責任

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權威發布)

5月2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青海省有關負責同志圍繞“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 走好青海高質量發展之路”介紹了相關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青海考察,兩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強調“要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勉勵青海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曉軍說,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藍圖奮力前行,扎實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新青海建設邁出了新步伐、開創了新局面。

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吳曉軍介紹,青海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億至900億立方米源頭活水。堅決扛起“中華水塔”守護人的重大責任,扎實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我國首批設園、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加快推進。如今,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藏羚羊增加到7萬多隻,雪豹已監測到1200多隻,青海湖各種鳥類數量達60多萬隻,青海湖裸鯉增加到12萬多噸。

青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突出體現為“一增、雙減、三優”。“一增”即綠色家底不斷豐厚,草原植被蓋度達58.12%。“雙減”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縮減”。“三優”即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持續優良,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始終保持在96%以上,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及以上,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青海設立了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14.6萬牧民放下了牧鞭,當上了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

聚力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發展動力活力持續增強

吳曉軍介紹,青海立足高原資源能源特色和優勢,聚力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在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方面,青海制定了鹽湖領域1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准,逐步形成了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2023年,鹽湖產業產值達580多億元,鉀肥產量佔全國的77%。

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方面,青海堅持規劃、政策、基地、項目、企業協同推進。2023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突破5100萬千瓦,佔總裝機的93%。青海建成了全國首條綠電大通道,向15個省份源源不斷輸送綠電。

在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方面,青海著力構建以西寧為中心、以青海湖生態旅游圈為環、東南西北多帶的生態旅游發展格局。

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方面,青海充分發揮青藏高原地理生態優勢,有機監測認証草原面積達1.5億多畝,800多萬頭牛羊實現原產地溯源,鲑鱒魚產量約佔全國的40%。

聚力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青海省副省長楊志文介紹,青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馬背上的宣講團”等形式,把黨的惠民政策和群眾關心的問題講清楚。創新打造了388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石榴籽家園”,各族群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依托資源稟賦,找准發展路子,做好產業文章,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全省6個自治州地區生產總值比2012年翻了一番。

“我們聚力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保持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項目得以有效落實,全省農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吳曉軍介紹,青海所有市州和93%的縣都建成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和睦共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責編:況玉、楊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