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班彥村: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是一個傳統的土族村落,2016年以前,這個小村子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自然災害頻發,貧困率高達56%。
2016年,位於大山頂上的班彥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不久后,鄉親們從貧窮的沙溝山搬遷到了寬敞的班彥新村。今天的班彥新村,青繡制作、酩餾酒釀造、生態農庄、鄉村旅游種種產業蒸蒸日上,實現舊貌換新顏,班彥新村一步一步踏上了屬於自己的致富路。
班彥新村。人民網 馬可欣攝
班彥,在土語中寓意是“富足、幸福”,在班彥村史館,一幅幅今昔對比圖,無不顯示著今昔巨變,從土坯房變成磚瓦房,從燒土炕到電熱炕,以前驢背上馱水,如今自來水安裝到廚房……
“我們從沙溝山搬到了現在美麗的川水地區,現在村裡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有事干,有錢掙,生活越來越好了。”班彥村村民保積蓮說。
從窮山溝搬下來,保積蓮感受最深的,不只是村子裡衛生環境的改變,規劃整齊的房屋、一塵不染的街道,讓保積蓮走在村裡心情都變得愉悅,更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們精神面貌的改變,如今的班彥村,人人都喜笑顏開,人人都精神滿滿。
班彥酩餾酒。人民網 馬可欣攝
“班彥酩餾酒產業年產量達到30噸左右,年產值可達180萬元。酩餾酒產業已經成為村裡人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酒坊負責人介紹道。
走進班彥村酩餾酒坊,清冽的酒香扑鼻而來。剛入口時微苦,可越品越能品出后味的酩餾酒便像班彥村先苦后甜的日子一般。
午后的陽光慵懶地照在班彥村盤繡園裡繡娘蘭拉穆什姐的身上,邊繡盤繡,邊跟其他繡娘們嘮家常,蘭拉穆什姐告訴同伴,下午放學,小孫子就要過來了。
繡娘蘭拉穆什姐。人民網 馬可欣攝
在盤繡園繡了五六年的盤繡,蘭拉穆什姐每個月除了六七百元的補貼,訂單多的時候還會多賺些錢。今年72歲的她,依舊勁頭十足。“我每天早上八點就來,從家裡走過來五六分鐘就到了,日子真是變好了,每天跟其他繡娘們說說話心裡也高興。”
盤繡園中的盤繡作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在盤繡園,繡娘們的作品種類多樣,挂件、皮包、耳墜、香包等一應俱全,種類還會隨著市場訂單的需要而不斷豐富。截至2023年,班彥村繡娘的年人均收入過萬,她們加工生產的繡品更是遠銷海外。
繡娘正在繡制盤繡作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省級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班彥村憑借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民族元素,正吸引更多游客前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大通:遷新居 迎新生
- 青山、青山,地如其名,順著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鄉道一直走,沿著公路兩旁望去,延綿的山巒、平整的田野、吐綠的樹枝……好一派綠水青山田野風光。 經歷過2022年“8·18”山洪災害后,大通縣按照“政策的可行性、群眾的能動性、搬遷的公平性、安置的節約性、選址的安全性、工作的可及性”原則,扎實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筑牢群眾安全屏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