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高蹺踩上綠茵場
暮春時節,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第一中學的校運會如期拉開帷幕。不同於往年,今年的校運會把非遺“搬到”了綠茵場。
音樂氣勢恢宏、鼓點鏗鏘有力、裝扮濃厚靚麗,演員們或是擺手扭動,或是變換隊形,腳踩高蹺以魯沙爾高蹺獨有的步伐從晨光中迎面走來,氣勢磅礡,美妙絕倫。現場師生鼓掌叫好。
校園裡的高蹺表演。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應該把這項非遺文化傳承下去,使之發揚光大。”
“高蹺出現在校園裡實在是太震撼了,極具特色,實在是出彩。”
“這才是文化自信,令人感動,給學校點贊。 ”
……
網友們紛紛為這種別樣的傳承方式點贊。
“這是首次組建的校園高蹺隊進行演出,學生參與度比較高,在校運會上展示高蹺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西寧市湟中區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毛迎霞介紹,高蹺表演引發強烈反響,可見文化傳承的理念已日漸根植於年輕一代。
高蹺表演著裝中。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源於明代洪武年間的湟中魯沙爾高蹺,以蹺身高、演員多、表演生動、變化豐富、節奏鮮明、韻律高昂而出名,成為青海地區最早表演高蹺藝術的地方之一,2008年魯沙爾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高蹺)之鄉,也是青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的魯沙爾高蹺演員眾多,成為當地高蹺表演人數最多的團體,最高能達到3.2米,在“高蹺界”獨領風騷。
熏陶漸染、世代相傳。非遺技藝的傳承,往往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口傳心授。如今,湟中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長輩們的熏陶下逐漸加入到社火高蹺隊,積極投身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在增進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的同時,也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源頭活水。
此次踩上綠茵場的高蹺表演團隊選拔了40位來自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附近鄉鎮的同學參演。“這次校運會的主題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高蹺表演我們從小耳濡目染,沒想到還有機會在校園裡參演高蹺。”參演高蹺的同學激動難掩,表示未來將繼續投身這一非遺的傳承和創新中來。
參與高蹺表演的學生和高蹺表演指導老師。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非遺的傳承,不僅是對技藝的延續,更是對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青少年的參與和投入,為非遺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當傳統與創新相結合,非遺必將在當代生活中愈加枝繁葉茂,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為接穩傳好非遺保護傳承的接力棒,激發青少年對非遺的了解、認同和熱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形式和載體也在不斷創新。
近年來,為了更好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湟中區積極整合非遺資源,自2017年組織非遺傳承人群志願服務隊進行非遺進校園志願服務活動,先后在校園內設立了湟中農民畫、湟中堆繡、河湟鍋庄、河湟花兒、武術、戲曲、面塑等8個非遺課堂。
運動會上的傳統民俗文化展演團隊。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非遺進校園的成功經驗,讓更多學校與傳承人加入志願服務的隊伍。截至目前,湟中傳承人志願者的腳步已經遍布全省,在青海多地的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等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統計數據顯示,全區共計開展非遺進校園志願活動400余次,服務人數達22000人,實現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有機結合,更對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深遠意義。
文化傳承貴在一點一滴,並非一朝一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優秀傳統文化應代代相傳,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裡傳承好。“下一步,我們湟中區將進一步整合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將非遺進校園活動延伸到轄區更多校園,培養出更多小小傳承人,讓非遺在校園開花結果,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毛迎霞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大通:遷新居 迎新生
- 青山、青山,地如其名,順著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鄉道一直走,沿著公路兩旁望去,延綿的山巒、平整的田野、吐綠的樹枝……好一派綠水青山田野風光。 經歷過2022年“8·18”山洪災害后,大通縣按照“政策的可行性、群眾的能動性、搬遷的公平性、安置的節約性、選址的安全性、工作的可及性”原則,扎實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筑牢群眾安全屏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