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積石山地震青海海東災后重建現場
見証新生的力量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重整家園,是震后青海面臨的首要任務。穿行於災區的山川城鄉,一度破碎的山河已更改樣貌,災后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奮斗之中的災區,生機勃勃。
基層清理、定位放線、放植筋……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白庄鎮下拉邊村,施工隊正在對受損鑒定為D級的村民馬乙四麼力的房屋進行新房牆體砌筑工程。
施工隊正在進行牆體砌筑工程。人民網 馬可欣攝
“他們家原來是土木結構的房子,是我們村受損比較嚴重的一戶,現在我們根據‘一戶一策’的內容,由村上的災后重建工作專班來代建這家的房屋。”白庄鎮黨委書記韓忠勇說。
原來,馬乙四麼力一直在西安開拉面館,若是回來重修房屋,家裡的收入就斷了,這可怎麼辦?針對此種情況,鎮上找來專業的管理團隊和建筑施工隊,由村級專班統一托管無法自主完成修繕的受災房屋。
“村上的干部特別上心,還把設計圖紙拿給我選,6月底前我的房子就能進行鑒定驗收了,這真是解除了我的后顧之憂啊!”馬乙四麼力言語激動。
在循化縣白庄鎮,由於地震導致26個村4406戶村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受到損害,其中下拉邊村就有252戶,4月初,災后房屋修復重建工作均已正式開展。
施工過程有人管,施工結果有保障。韓忠勇表示,施工結束后,將由相關單位進行房屋質量檢查驗收,達到七級抗震標准后才能入住。此外,第一批災后農房維修加固重建資金已經到賬,后續資金將陸續發放到受災村民的賬戶中。
窗明幾淨的房屋,寬敞明亮的庭院,新居內,各種家具一應俱全,一塵不染。4月25日,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塔加鄉曹旦麼村二社一片紅火,熱鬧的鞭炮聲見証著化隆縣災后首批重建農房竣工后村民的回遷。
“家安頓好了,終於可以放心出去掙錢了。”搬進新居的曹生民說著心裡話。
從修繕受損區域到住進新房,曹生民一家經過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能這麼快就完工,少不了政府和鄉親的幫忙啊。”曹生民說。
和曹生民一樣,村民馬平虎也有同樣的感觸。
馬平虎的受損房屋被鑒定為C級,3月1號,他在原址上拆除損壞牆體籌備著修建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七點半,馬平虎的家門口,總有不少幫忙的人。“干活的都是村裡人,我們大家互幫互助,我有時候都插不進手,隻能搬搬磚頭,當當小工。”這位95年的小伙子說著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正在干活的馬平虎。人民網 馬可欣攝
如今,在塔加鄉曹旦麼村,受災農戶93戶中已開工91戶,已完工65戶,經縣、鄉兩級驗收達到入住條件的有20戶。目前,塔加鄉正在加速推進農房災后恢復重建速度,確保7月20日前全部完成入住。
“現在就差購置家具了,不到十天就能住進新家。”在青海海東市民和縣中川鄉草灘村,祁耀文和妻子一邊忙著收拾新居一邊笑著說。
正和妻子一起擦拭新居的祁耀文。人民網 馬可欣攝
祁耀文家的受損房屋被評定為C級,根據相關政策補助,享受到農房建設救助資金5.58萬元,如今受損房屋已完成維修加固。
與此同時,積石山地震青海省民和縣地震災害避讓搬遷安置項目(中川鄉金田村、草灘村)現場,車輛穿梭、機械轟鳴,災后重建工作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人民網 馬可欣攝
“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施工便道、房屋基礎開挖、備工備料工作,項目4月12日開工,7月底居民住房將建成,基礎設施配套8月完成,到時候中川鄉草灘村、金田村186戶村民就都可以住進新房子了。”民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孫亮亮表示。
在困難中挺立,於消逝中新生。在高原春日裡,步入新階段的災區群眾正醞釀著屬於自己的蛻變與重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大通:遷新居 迎新生
- 青山、青山,地如其名,順著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鄉道一直走,沿著公路兩旁望去,延綿的山巒、平整的田野、吐綠的樹枝……好一派綠水青山田野風光。 經歷過2022年“8·18”山洪災害后,大通縣按照“政策的可行性、群眾的能動性、搬遷的公平性、安置的節約性、選址的安全性、工作的可及性”原則,扎實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筑牢群眾安全屏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