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中國“山水工程”的青海實踐

馬可欣
2023年12月11日16:14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山河重塑、故土重建,我國“山水工程”一直以來繪就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斑斕畫卷。

2022年,“中國山水工程”被聯合國評為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向世界貢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23年1月,根據國家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關於組織申報“十四五”期間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的通知》要求,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由青海省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聯合申報“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東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湟水山水工程”),該項目在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申報的“十四五”期間第三批山水項目中成功入選。

工程實施范圍。青海省自然資源廳供圖

“項目總投入資金55.15億元,其中中央專項獎補資金20億元。工程范圍涉及西寧市、海東市和海北州3個市州共12個區縣,總面積約1.61萬平方公裡,項目實施周期為2023年至2025年。”青海省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中心副主任王萬平說。

“截至目前,省、市州、縣分別成立了湟水山水工程領導小組和管理機構,制定印發了項目管理辦法,下達了第一批工程建設資金,各子項目正在有序實施中。”青海省國土整治與生態修復中心工作人員李琛說。

“山水工程”有何特殊性?在青海,實施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重要性何在?

整體保護 系統修復 綜合提升

探“山水工程”較以往生態保護修復相關工程的不同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是按照“山水田林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對受損、退化、服務功能下降的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過程和活動。

相較於以往的生態保護修復相關工程,“山水工程”則更具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

從空間方面考慮,“山水工程”實施范圍不僅限於重要生態系統所在的生態空間,還包括與之密切關聯的農業和城鎮空間,在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和用途管制下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體現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思路。

根據自然生態狀況,對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自然生態要素都進行保護和修復,保護修復要素包含多個,從而達到系統修復的效果,這是就要素方面而言,其與以往生態保護修復相關工程的不同之處。

同時,“山水工程”綜合科學、法律、政策、經濟和公眾參與等手段,組合運用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修復模式,採取工程、技術、生物等多種措施,使得治理成效達到綜合性提升。

若從長遠的目標和效益來看,“山水工程”以提升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更是提出,通過工程實施,實現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提高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彈性,全面提升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

2016年以來,我國陸續實施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從森林、荒漠到沼澤、湖泊,“山水工程”改善了生態系統質量,優化了國土空間格局,讓中國綠水青山的底色更亮。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看青海實施湟水流域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必要所在

青海,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

湟水河,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包呼圖山,是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湟水流域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是河湟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青海耕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區域,以全省2.23%的國土面積承載了青海省60%的人口,貢獻了近70%的GDP,除了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也最具代表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為保護湟水流域生態環境,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西寧及海東南北山綠化等專項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湟水流域生態本底極為脆弱敏感,加之受全球氣候暖濕化疊加影響,流域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退化”的態勢尚未根本扭轉:

流域河源區森林草原等持續退化,林地中度以上退化佔比達61.68%,草地中度以上退化佔比達63.96%。支流區域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40.32%……對於湟水流域的進一步保護和修復勢在必行。

根據《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重點工程布局,青海選擇關乎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兩大重要生態屏障安危的關鍵樞紐區域——湟水流域,申報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通過工程實施,將使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64%,林草植被覆蓋度增加0.39%,年均輸沙量減少81.32萬噸以上,促使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源涵養功能明顯提升,生態系統循環能力、固碳增匯功能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一軸”為柄 “兩山多水”為骨

觀“湟水山水工程”落地實施后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針對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湟水流域構建以“一軸”為柄,“兩山多水”為骨,“周邊山體森林和草原濕地”為屏的“傘”形生態環境支撐格局,將項目區劃分為河源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直流區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干流區生態廊道與人居環境提升綜合治理3個修復單元,共布局3大類15個子項目。

按照計劃,2023年全面啟動“湟水山水工程”,至2025年底竣工,共完成生態保護修復總面積15.77萬公頃。

通過對實施下游干流兩岸水土保持項目,將完成河道岸堤修復275千米,河道水環境修復41.50公頃,減少水土流失,有效保持土壤肥力。

河道水環境修復、農田面源污染防治等將有效改善農田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田水利基礎配套設施,提高農田耕作利用水平,促進水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水土資源利用水平有效提升,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也不可少。

通過完成濕地修復95.53公頃,完成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保育1349.73公頃,建設生態廊道工程,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進一步豐富湟水流域森林、草地、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態環境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后,農業生產和其他行業效益便也會隨之提高。

項目將引導社區通過勞務報酬分配、以工代賑、發展鄉村旅游、自然資源產權分紅等方式讓群眾享受生態保護紅利,預計帶動居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增加第一產業產值1.25億元以上,增加第三產業產值3.55億元以上。

區域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便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便可實現良好的人居環境打造。

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建設生態宜居鄉村,使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中保護生態、支持生態,從而逐步建立起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這是項目最終想要取得的社會效益。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湟水山水工程”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同時構建出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為青藏高原生態修復提供示范引領。

“通過項目的實施,將極大發揮湟水流域生態最大潛力、承擔湟水流域最大責任、實現湟水流域最大價值,為促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夯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提供重要支撐。”王萬平表示。

(責編:馬可欣、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自然資源部高原荒漠區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技術創新中心於青海西寧揭牌成立
  人民網西寧12月6日電 12月5日,自然資源部高原荒漠區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技術創新中心揭牌儀式暨工作匯報會在青海西寧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張宏福,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林君,青海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孟廣培,青海省地質調查局局長、創新中心主任王富春等專家領導參加儀式並共同為創新中心揭牌。…
《青海省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網西寧12月5日電 (楊啟紅、馬菊香)近日,青海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青海省治理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治理一直是大眾十分關切的問題 ,此次通過的《條例》共5章42條,從貨物運輸車輛源頭管控、通行監管、法律責任等方面都作了具體規定。…
青海縣級婚姻登記機關實現獨立場所全覆蓋
  人民網西寧12月6日電 記者從青海省民政廳獲悉,今年以來,青海省各級民政部門按照“效能監管提升年”既定目標,進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推動建設獨立婚姻登記場所,規范設置結婚登記室、離婚調解室、檔案室、婚姻家庭輔導室、頒証大廳及候登大廳,推動全省45個縣級婚姻登記機關實現獨立場所全覆蓋,並著力打造了剛察縣、曲麻萊縣、澤庫縣、門源縣、興海縣、湟中區等一批環境優美、設備齊全、服務到位的規范化標准化縣級婚姻登記機關。 為進一步促進婚姻家庭和諧幸福,各級民政部門把婚前輔導作為“幸福護航”的重要環節,依托縣級婚姻登記平台組織開展婚姻家庭輔導類項目,協調法院、司法、團委、婦聯等部門優勢資源開展“法律+婚姻家庭”“社工+婚姻家庭”“志願服務+婚姻家庭”等專業輔導服務,切實提升了公民對婚姻家庭的責任感和幸福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