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沙珠玉: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風是什麼形狀?或許是春日激起漣漪的溫柔,是夏日拂過柳梢的旖旎,是秋日吹動麥浪的喜悅,是冬日寒潮時的凜冽。而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裡,連綿的沙丘似是忠實的史官,一筆一劃地刻畫著這片土地上風與人與沙的糾纏。
沙珠玉鄉位於共和盆地的地理中心位置。得益於數十年來“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沙珠玉與周圍黃沙遍布的模樣截然不同,從衛星地圖上俯瞰,由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等體系構成的一條長約20公裡,最寬處約5公裡紡錘形的綠色區域橫亙在龍羊峽水庫西北側。
沙漠中的明珠美玉,名副其實!
冬季沙珠玉。人民網記者 劉沛然攝
然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沙珠玉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共和盆地年平均氣溫僅為3攝氏度,然而上世紀50年代,共和縣沙珠玉鄉的農作物一年竟需要播種2-3次。1958年,從煙雨朦朧的安徽來青海支援西部建設的趙文軒對此十分不解。
“刮了一夜大風,剛種下去的苗全完了!必須要重新播……”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流沙向東南方向侵襲,沙珠玉鄉1.6萬畝耕地,有一半以上經常遭受風沙危害——當地農作物須多次播種的原因並非收成好,而是“大風一起不見家,朝為庄園夕為沙。”
共和盆地中的沙漠。人民網記者 劉沛然攝
據《共和縣志》記載,1961年1月2日,恰卜恰、沙珠玉、塘格木地區遭遇特大風災,瞬間最大風速40米/秒,一塔拉青藏公路兩側的沙丘向東推移21米,迫使公路改道﹔1963年,沙珠玉地區大風,風速達34米/秒,上卡力崗村被風沙掩埋,造成大部分農戶遷移,這是該村第二次因風沙遷移﹔1974,沙珠玉地區遭受10級以上大風,300余畝農田被風沙淹沒,1000余畝農田嚴重減產……
彼時,沙珠玉沒有“珠玉”,漫漫風沙嚴重影響著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也對東南方龍羊峽庫區的安全構成威脅。
怎麼辦?唯有眾志成城、堅韌不拔、戰風斗沙,在沙漠裡造出一片綠洲!
就這樣,趙文軒等8人在沙珠玉防風治沙林場場長孫世杰的帶領下,每天吃住工作在帳篷裡,起早貪黑,開展沙地育苗和治沙造林技術試驗,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經過第一代治沙人20多年的艱苦創業,20世紀70年代末,沙珠玉阻沙生態屏障初步建立起來,沙子基本治住了,房前屋后綠起來了,農牧民生活逐步好起來了。
沙珠玉“綠進沙退”。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1978年,共和縣被列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范圍。1979年,趙士學接過父親趙文軒的擔子,成為第二代治沙人,也是這年,我國決定把“三北”防護林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
在治沙的工作中,趙士學一干就是30年,黏土沙障、草方格、烏柳、檸條……這些拗口的名詞成了趙士學的“伙伴”。自此,這個來自安徽的家庭扎根沙珠玉,成為地地道道的青海人。
1997年,趙雪彬畢業后,聽從父親趙士學的勸導,放棄留城工作的機會,回到風沙漫天的沙珠玉。“這是我父輩和祖輩奉獻了青春的地方,我要保護好,最起碼得有人去把這個事干好。”
曾經有人對趙雪彬說,能力強的人都調走了,這也讓趙雪彬產生過對自己能力的懷疑,“我還是堅守下來了,我就要看著這片土地越來越好,這也是給我的祖輩、父輩一個交代。”
沙珠玉鄉不同治沙方式展示區。人民網記者 劉沛然攝
如今,經過六十多年艱苦奮戰,沙珠玉540多平方公裡的鄉域土地上,建成了公益林約11333公頃(17萬畝),牢牢把沙漠東進的步伐釘在了塔拉灘邊緣,成為青海乃至全國高寒干旱沙區防沙治沙示范樣板。
青海省是全國第四大沙區和“三北”工程重點省區。近年來,青海省扎實推進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建設,沙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下降”態勢,目前累計完成防沙治沙82.67萬公頃,沙化土地年均減少2.12萬公頃,沙化程度指數從3.17下降到2.94,包括沙珠玉在內的重點沙區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
青海省海南州工程固沙點之一。人民網記者 劉沛然攝
青海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林草局的決策部署,始終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謀劃推進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建設,全力打好新時代青海“三北”工程攻堅戰及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為加快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作出林草貢獻。
時光永不停歇,精神穿透歲月。昔日的黃沙土成為今日的綠色屏障,歷代治沙人種下的每一棵樹苗也都深深扎根在江源兒女心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