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智庫建言
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調研報告

青海鹽湖產業以區域內鹽湖資源為依托,氯化鉀、碳酸鋰成為主導產品,其中氯化鉀產能高度集中於青海。2022年青海氯化鉀產能757.2萬噸,佔全國總產能(860萬噸)的88%。青海省內兩大龍頭企業鹽湖股份、藏格礦業,佔全省總產能的92.45%,佔全國總產能的81.4%。國內碳酸鋰產能約60萬噸,其中青海碳酸鋰產能12萬噸,佔全國總產能的20%。2022年,全國碳酸鋰產量39.50萬噸,青海碳酸鋰產量7.3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8.5%。由此看出,青海氯化鉀產業已達到世界級產業基地的產業規模標准,碳酸鋰產業也已進入收獲期,佔比穩步提升。青海鹽湖資源優勢明顯,鉀、鋰技術工藝成熟,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揮現有產業優勢。從產業規模上來看,青海鹽湖產業已達到世界級產業基地的要求。
一、青海鹽湖產業基地與“世界級”產業基地標准的差距
青海鹽湖產業基地在產業規模方面已經達到“世界級”水平,但參照世界級產業基地標准在產業水平、產業外向度、創新體系、市場前景、產業帶動性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存在的差距
1.產業水平與“世界級”差距較大。青海鹽湖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批鹽湖資源開發生產型企業,在行業和產品領域已形成包括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團體標准等的標准體系,如,鹽湖股份的“鹽橋”牌氯化鉀、藏格礦業的“藍天”牌氯化鉀,均已成為市場認可度較高的知名品牌。但在鹽湖相關企業中,行業領軍企業少、骨干企業少,大多數企業經濟效益、技術裝備水平、信息化程度、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程度均較低,龍頭企業的產業水平都未能達到世界領先地位,其余中小企業更難以企及。
2.產業外向度較低。目前,青海省內部分鹽湖企業已“走出去”對境外資源做了調研,也派出過技術團隊支持境外氯化鉀產業發展,但在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方面尚未有實質性進展,資源控制權與產品定價權仍然較弱。
3.創新體系有待全方位建設。目前,青海省鹽湖資源開發已經突破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但科技創新平台仍較為分散,大部分企業科技投入低,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投入更低,新產品少,產值率高的新產品更少,且在管理、理念等方面,還未能形成有效的全方位創新體系。
4.尚未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目前,鹽湖產業主導產品主要以氯化鉀、碳酸鋰、原鹽等普通產品為主,在適應市場結構和需求變化方面還有差距,普通產品受價格波動影響較大,利潤率不穩定。
5.產業帶動性亟待加強。青海鹽湖產業與周邊區域產業發展雖有聯系,比如工業旅游、新能源產業等,但目前來看,對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強,未形成合力,沒有完全帶動整個區域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二)原因分析
1.優勢轉化不明顯。一是比較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競爭優勢。青海鹽湖最突出的比較優勢就是資源稟賦,但一直以來,鉀、鈉、鎂、鋰元素開發的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且現有產品的精細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產品的精細化、深加工能力不足,產業競爭優勢不明顯。稀有元素的提取尚無實現產業化應用,急需解決共生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高值開發的重大問題,青海鹽湖的比較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競爭優勢。二是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品優勢。目前,鹽湖開發企業在鹽湖資源的綜合開採利用率相對較低,鹽田採收率、選礦回收率偏低,產品品質受到影響。如,作為青海鹽湖產業的主導產品氯化鉀,仍然存在顆粒狀晶體不規則,且易結塊的問題,而以色列化工集團的鉀肥,顆粒狀均勻、整齊、分散,不易結塊,質量高、純度高。再如,目前鋰鹽的開發僅實現了電池級碳酸鋰的量產,高純碳酸鋰還處在技術攻關階段,金屬鋰也隻有一家公司少部分量產。因此,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的道路上仍然還有距離。
2.產業定位不聚焦。一是產業定位未充分聚焦資源稟賦。在推動鹽湖產業鏈延伸時,沒有統籌分析青海鹽湖資源的特性,各產業鏈上的所有產品是否都符合青海鹽湖產業發展的需要,是否都符合鹽湖生態安全、綠色低碳且經濟性強的要求,仍然值得商榷。二是產業定位未充分聚焦市場需求。產業發展過程中市場洞察力不足,缺乏對市場飽和度、市場潛力需求增長速度的市場調查分析,容易造成產業定位與市場需求脫節。如,2022年我國金屬鎂產量佔世界金屬鎂產量的88%,主要以礦石開採為主,而鹽湖鹵水制備金屬鎂目前還未形成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部分原料仍然需要從外省購置,且針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氯氣,需要有一定數量煤炭資源的充分保障才能平衡綜合利用,煤炭資源的缺口如何補充,如何綠色發展鎂產業,需要深思研判。三是產業布局未形成有效合力。青海省內鹽湖產業除個別大型骨干企業外,其他企業生產規模相對較小,生產集中度不高,資源配置效率較低,新材料產業布局不夠全面,產業自身發展不充分,很難形成產業帶動性。
3.企業培育不充分。一是本土企業“自培育”難。目前青海省內鹽湖相關企業數量多、經營分散,龍頭企業少,且各企業間缺乏技術交流、資源互補、產業協同,分工合作意願不強,同質化現象嚴重,整體市場競爭力低,無法形成優勢企業集群,且本省缺乏一支愛環保、懂經營的企業家隊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省資源類型全、組合好的優勢。二是外部企業“引進來”難。招商引資時,大多外部企業都以“資源”開採為目標,圍繞延伸鹽湖產業下游產業鏈進行投資的企業極少。目前青海鹽湖資源可開發地礦權已基本配置完全,且政府與本土企業都不願以受讓礦權的方式招商,很難引進實力強的優質外部企業。三是科技創新“成體系”難。鹽湖綜合研發利用產業化若干關鍵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現有產業附加值低、綜合利用能力弱,老鹵、廢礦中附加值高的元素難以提取。科技創新平台分散,作用發揮得也並不理想。各企業難以達成合作組建研發平台的意願,與外部機構合作方式單一,吸引力不足。四是園區建設“配套全”難。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未能及時出台資源配置、土地、稅收、人才、運輸、基礎設施等相關配套政策或執行過程中困難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助力、服務助力,重大工程支持不足、標准不夠規范、配套基礎設施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4.政策支持不穩定。目前,青海鹽湖產業的發展仍受制於煤氣水電運等生產要素制約,如天然氣量價不保、煤質煤源煤量煤價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鐵路運價上漲、電價升高等產業發展瓶頸仍然存在,且在人才招聘、激勵創新、企業走出去引進來、減稅降費以及產業基金扶持方面一直沒有明確、穩定的政策支持。在現有生產要素、政策影響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會制約今后布局一批重大綜合利用、產業融合、科技創新的項目以及配套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創新平台建設。
二、青海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建議
針對上述原因,本文將從優勢轉化、產業定位、企業集群、政策支持等四個維度探索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對標路徑,以實現青海鹽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做好資源頂層設計,增強優勢轉化動能
1.加強頂層設計。建議統籌勘探開發、產業布局、資源保障、循環利用以及配套措施等,加強與國土空間、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科技創新等專項規劃的對接,對鹽湖資源開發全產業鏈進行系統規劃,依據鹽湖資源的自然規律,建立有力的科技支撐載體,在保証鹵水採補平衡的基礎上,提升產品附加值,綠色開發、循環利用鹽湖資源。
2.探索設立資源特區。試點設立鹽湖資源特區,創造良好的資源開發環境,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制定鹽湖資源開採、利用標准,鼓勵企業在特區內進行資源勘察、開發﹔針對鹽湖的資源屬性及生態屬性,制定可落地的、適合鹽湖資源賦存及生態環保的高質量發展一攬子特區政策,並按照開採規劃區塊進行整合,科學、合理投放採礦權,建成規模開發、布局優化和可持續循環發展的模式﹔組建資源咨詢委員會,調查研究涉及的重大問題和政策措施,對國內外鹽湖資源發展進行跟蹤和前瞻性研究,提出專業建議。
3.增強優勢轉化動能。聚焦鹽湖資源,提高精准開採能力,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及優質產品,研究鹽湖資源梯級開發方案,進一步提升鹽湖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提升普通化工產品品質,培育新產品精細化、深加工能力,推進下游產品多元化高值化,加快資源開發向精細化、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通過資源轉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形成處於較高技術層次的主導產業。
(二)聚焦資源市場配置,優化區域產業定位
1.聚焦資源稟賦強鏈。充分聚焦鹽湖資源優勢,強化鉀、鋰等成熟產業的產業鏈,一湖一策,找准符合青海鹽湖資源稟賦的產業定位,改進關鍵裝備、優化工藝路線,不斷提升提鉀、提鋰成套技術,穩定普通產品品質,研究生產高附加值產品。
2.聚焦市場需求延鏈。充分聚焦市場需求研判鎂產業,在技術攻關氯化鎂脫水難題的同時,借鑒國外鹽湖鎂資源的開發,關注新技術新業態,尋找產業新的突破口。立足鈉產業鏈條延伸,積極開發市場潛力需求大的產業鏈產品。
3.聚焦產業布局補鏈。充分聚焦產業鏈布局,針對稀有元素等新材料領域,加大先進技術工藝研究,加快鹽湖資源下游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研發,布局新材料產業,不斷優化產業鏈結構、提升產業鏈價值,形成增長新動力。
4.聚焦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圍繞綠色低碳循環鹽湖產業生態目標,推動鹽湖產業與輕金屬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新能源以及碳中和戰略等緊密協同聯動。順應雙碳目標引起的工業過程變化,逐步實現電替換煤和天然氣、綠電替換紅電、低碳產品代替高碳產品,推動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與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融合、協調發展。
(三)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促進企業集群發展
1.加快培育本土企業。聚焦資源安全、產業引領、技術創新等,對技術水平不高、競爭力不強、規模小的企業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進行整合、兼並、重組,優化礦權配置,強化梯度培育大力扶持本土企業。一定程度上弱化過量的同質化競爭,深入挖掘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潛力,形成優勢產業鏈和潛力產業鏈,不同產業賽道分類培育。發揮青海省內優勢企業的帶動作用,提升生產、銷售、服務、人才和管理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發展新動能。
2.引進優質外部企業。借鑒國外鹽湖運營模式,適時引進國內具有技術、資金優勢的優質企業,激活鹽湖產業發展環境,縮短新產品的開發周期,與本土企業共同打造優勢特色企業集群,提高經濟效益、技術裝備水平、信息化程度、增加值率、勞動生產率、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等指標,提升青海鹽湖產業整體發展水平。
3.“走出去”拓展市場。分步驟分區域推進統一市場,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協同體系,穩定並擴大市場份額,提供優質市場和科技供給。支持優勢企業走出去獲得一批國外鹽湖資源,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帶動技術、裝備、服務等輸出,逐步提升全球資源控制權和產品定價權。
4.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全國各級各類鹽湖資源、產業優勢和特色科研資源,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整合現有國家及省創新中心、實驗室及科研院所,吸納國內外研究機構,在發達地區、創新集聚區組建若干個重點實驗室。通過企業培養、柔性引進、產學研合作、本土高校專業學科設置等途徑,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開放科技創新形態,引入資本介入、風險投資、技術入股等路徑,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
5.形成產業園區規模。推行“園區+集群+鏈條”發展模式,發展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同時,充分發揮格爾木工業園、德令哈工業園、大柴旦工業園、都蘭工業園等園區功能,優化提升產業集群,引導各類要素資源向工業園區傾斜,吸引高端項目、優勢企業入園發展﹔明確各區域產業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加快形成技術領先、帶動力強、集約集聚、安全綠色的現代化工產業體系。建立園區企業准入、退出機制,堅決退出落后、淘汰產能,嚴格控制限制類產能。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提高園區服務保障能力。加快智慧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工業園區數字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四)營造優質營商環境,穩定運行政策體系
1.加強要素保障。在綜合利用水資源、統籌煤電氣運生產要素等方面制定具體政策支持。一是保障煤炭供應,支持青海省內生態紅線范圍外煤炭資源的開發,加快“疆煤入青”的進程。二是平衡水資源供給,加強柴達木盆地水資源規劃,優化水資源配置,保証礦區資源開發用水和產業園區的生產用水需求。三是推進清潔能源供應,支持多能互補微電網建設,完善直供電交易機制,落實新能源就地消納政策,鼓勵開發企業優先使用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實現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與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相結合。四是加大氣運量價保証,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支撐。
2.制定政策禮包。加強完善對鹽湖產業人才軟環境的支持,開展相關政策加碼的可行性研究。加快推進鹽湖產業基金建立,為鹽湖企業投融資、科技創新搭建平台,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助力鹽湖產業發展。制定稅收優惠、固投補貼、融資貼息等政策助力禮包,優化營商環境。
3.營造良好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健全鹽湖重點產業服務機制,為鹽湖企業提供全面、及時、便捷、優質服務,完善工作機制,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間,尤其在企業改革發展、科技創新、人才激勵等方面給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和改革自主權。規范資源開採標准、規范市場監管環境,為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保駕護航。(來源: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青海發展戰略研究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