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大通:“冷”菜“熱”銷

在合作社務工的村民正在採收甘藍。青海日報記者 咸文靜 攝
金秋時節,河湟谷地處處是豐收的味道。
9月22日6點,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多隆村的靳佔福就出門了。作為大通縣富仁農產品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最近幾天他忙得腳打后腦勺。可今天起個大早,卻是為了別的事兒。
約摸半個小時后,靳佔福的大貨車就穩穩地停在了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的一處甘藍地旁。一看到他,等在路邊的鮑統福就快步迎了上來。
“你來啦!”原來,跟靳佔福一樣,鮑統福也是一個合作社的負責人。幾年前,他和媳婦陳國梅成立了東至溝村的第一家合作社。經過幾年發展,合作社種植面積已經從一開始的13公頃增加至26公頃。除了油菜、馬鈴薯之外,大部分土地用來種植甘藍。眼下,甘藍已迎來豐收季。為了盡快運出銷售,這才喊來“菜友”幫忙。
“我倆相識正是因為種菜,前幾年去縣上參加技術培訓,一來二去便熟悉起來。在他的指導下,我今年也試種了2公頃甘藍,畝產能達到5000公斤以上。”因為總量相對不大,靳佔福種植的甘藍已經銷售一空。
說到這,鮑統福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這個地方海拔高、氣候冷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相比其他產地,具有發展冷涼蔬菜的先天優勢。就拿種植的甘藍來說,顏色鮮亮、口感脆嫩,深受消費者喜愛。”
甘藍豐收高興的不止鮑統福一人,流轉土地、帶動就業……周邊的不少村民也跟著嘗到了甜頭。
“平時每天的工資能有八九十元。這兩天要採摘、搬運、分揀、裝車,一天能掙200多元。”正在地裡採收甘藍的村民笑著說。手起刀落間,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甘藍就落入筐中。
“冷”菜“熱”銷,帶動的不僅僅一兩個合作社。
為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村民收入,最近幾年,大通縣充分發揮高原冷涼氣候地和蔬菜產業地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打造高原冷涼蔬菜保供基地。數據顯示,今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533.33公頃,預計產量達23.86萬噸。
豐產更要豐收。看著村民採摘、搬運、裝車的忙碌身影,兩個“菜友”聊起了下一步的打算。
“得繼續改善高原冷涼蔬菜種植技術,提升產量。”
“還要及時、准確地了解市場信息和走勢, 根據市場及時調整種植的品種。”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