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人民日報看青海|互助:擦亮勞務品牌 帶動鄉親增收

本報記者 何 勇 劉雨瑞
2023年06月27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推動月嫂、保姆、護老等職業規范化發展

擦亮勞務品牌 帶動鄉親增收

核心閱讀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通過規范家政行業秩序、校企合作培訓、延伸行業鏈條等方式,積極培育壯大勞務品牌,推動家政行業蓬勃發展,促進群眾高質量就業。目前該縣已有1.5萬余人從事家政行業,佔全省從業人數的70%,年勞務收入達4.2億元。

夏日午后,育嬰師祁承蘭一邊哼唱童謠,一邊輕撫著臂彎裡熟睡的嬰兒。望著嬰兒熟睡的面龐,祁承蘭不自覺地露出了笑容,她對如今的工作生活很是滿意。

祁承蘭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人,曾經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在田間務農所得。得益於縣裡傾力打造的“互助家政”勞務品牌,今年3月接受培訓后,她如願以償成了一名育嬰師,如今每月收入超過7000元。

像她一樣,縣裡已有1.5萬余人從事家政行業,佔青海全省從業人數的70%,年勞務收入達4.2億元。目前,互助土族自治縣正多措並舉,培育壯大勞務品牌,推動家政產業蓬勃發展。

規范行業秩序

從業環境更優

互助土族自治縣向南35公裡,便是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20世紀80年代起,這裡的很多人選擇家政工作,他們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很快闖出了名聲。但這一時期,“技術門檻低、服務不標准、收費不透明,最終家政產業發展整體下行。”縣就業服務局局長曹有德介紹。

不能砸了這塊金字招牌!2022年,互助土族自治縣成立“互助家政”勞務品牌打造專班,出台《打造“互助家政”名片 建設勞務經濟發展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其中一項重要任務便是培育骨干龍頭企業,促進產業提質升級。

同年,在北京打拼多年的文海煒回鄉創業,成立了互助互相家政集團有限公司。“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印象中家裡生活總是拮據的,聽說家政產業能幫助鄉鄰增收,我毫不猶豫就回來了。”他說。

在家政集團引領下,互助土族自治縣成立家政產業聯盟,除了26家家政公司,還有金融、法律等行業的80余家企業。他們各自發揮作用,如律師事務所制定規范合同文本,對雇主和家政員的權益做了詳細說明,從源頭上減少了業務糾紛。

家政產業聯盟的成立一定程度上促使縣裡的家政行業更加規范。一方面實現了數字化,在此基礎上,互助土族自治縣打造了“互助家政”數字平台。消費者打開“互助家政服務”微信小程序,“選取對應的服務下單后,平台再派單給家政企業,產業聯盟更緊密,能有效地發揮引領作用。”文海煒說,另一方面實現了標准化,在服務下單頁面,家電清洗、消殺除螨、收納整理等服務一應俱全,服務價格、時間、內容等也被一一注明,“產品標准化,消費者有了心理預期,促使服務規范化。”

身穿統一工服,輕敲門,先問好,套上鞋套,拿出墊布,把清潔用品依次擺好……從業時間不長,馬維柱對服務流程卻熟稔於心。2022年,他創辦的家政企業成為產業聯盟的成員單位之一,嚴格執行聯盟出台的家政服務實操流程標准及方法。“服務結束后,消費者會從態度、工作效果等4個方面評價,差評多了,派單就會減少。”馬維柱說。

“越來越多消費者會選擇省心、貼心、實惠的規范化服務,有利於整個產業的發展,從業機會更多、更安心。”文海煒信心滿滿。

校企合作培訓

暢通就業渠道

“放下寶寶的時候,右手托著身子,左手扶著頭,動作一定要緩。”在互助家政現代實訓基地,教師在台上邊講邊示范,祁承蘭仔細記錄。“上戶服務后,發現自己還有些技能沒掌握,就趁著基地舉辦免費培訓班再學習,從早到晚12節課,非常充實。”

2022年,互助土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與家政集團共建互助家政現代實訓基地,採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培養家政人才,200多名業內專家針對實際問題現場授課,實現技能特點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匹配。

除了“上門求教”,還有“送教下鄉”。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台子鄉新城村,聽說有實訓基地教師現場授課,50余名村民把村委會會議室擠得水泄不通。“如果白天沒空,還可以在線學習,有100多門課程呢!”曹有德介紹,“為了讓村民有一技之長,就業更有底氣。”據了解,今年前5個月,實訓基地已通過各種方式舉辦了5期培訓班,培養家政人才430余人。

培訓結束后,職業技術學校緊接著組織了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學校今年爭取到了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資格,如通過考試,村民不僅能拿到培訓合格証,還會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証書,持証上崗,更有競爭力。”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龍喜文告訴記者。

傍身之技有了,如何打通培訓和就業之間的渠道?

在培訓班結業典禮上,產業聯盟中的許多家政企業支起攤位,現場簽訂用工合同。不僅如此,今年3月,“互助家政”北京辦事處成立,旨在提供勞務對接等服務,還能為赴京就業的家政人員進行維權保障。目前,互助籍在京從事月嫂、保姆、護老等家政服務的勞務人員有200余人,並在逐年增加。

如今,越來越多在北京從事家政行業的人選擇返鄉創業,一個人帶動一群人,解決了更多群眾的就業問題。“我們會繼續加強對接,帶動‘互助家政’勞務品牌發展。”曹有德說。

延鏈條強保障

職業更有未來

走進實訓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互助家政”勞務品牌的“C”形商標,上端是麥穗,下側是一隻手,寓意品牌連接城鄉,靠勞動托起未來。除了設計商標,互助土族自治縣還通過舉辦家政服務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家政論壇等方式擴大勞務品牌影響力。

“參加這些活動,讓我認識到家政行業的人力價值在不斷增值,我對職業也有了更多認同感。”實訓基地培訓部總監蔡菊山說。

蔡菊山是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蔡家村人,2015年隻身來到西寧,靠著朋友介紹,干起了家政保潔。后來為提升技能,參加了培訓,學習結束后,一份員工制合同擺在了她的面前。“成為家政集團的員工,每月有固定工資,社保等權益保障更到位。”蔡菊山說,“將以往的‘撮合模式’變為‘派單模式’,個人行為轉為企業任務,一旦產生糾紛,維權更有底氣。”

用人模式的創新,離不開蓬勃發展的產業,而后者需要堅實的產業鏈做基礎。

“我們最近推出了‘七彩保潔布’,不同顏色用來打掃不同房間,經久耐用,您需要購買嗎?”如今,每一名家政服務員上門服務時,不僅會推銷保潔用品,還會推薦當地的盤繡等農特產品。“這叫‘家政帶貨’,我們積極對接產業鏈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保潔用品生產企業等,開辟農產品進城新通道,拓寬多元化增收途徑。”文海煒介紹。

“以往,家政服務直接面向消費者。如今,得益於標准化,服務成了可以贈送的禮品。”文海煒向記者展示一張面值為219元的玻璃清洗卡,“這是我們最近推出的‘家政禮卡’,一張禮卡代表一份服務,隨時兌換,不少企業批量採買,這張卡每月能賣出2000多張呢!”

近期,曹有德在調研中發現,縣裡的家政產業多為派遣模式,即從縣城趕到各處服務點,許多服務提供並不及時。“家政進社區是發展方向,我們正就採取合作、嵌入、直營等模式在西寧市各社區建設服務中心,調研論証搭建服務網點的可行性,真正搭建‘家政服務超市’,讓家政服務走進千家萬戶,叫響‘互助家政’勞務品牌。”曹有德說。

(責編:陳明菊、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