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新青海建設

——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魏 珍

2020年08月17日09:44  來源:青海日報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偉大實踐的最新教材,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推動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新教材。其中,既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又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時俱進地豐富、拓展和深化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近日,青海日報社和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發起“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新青海建設”主題征文活動,我省廣大專家學者緊緊圍繞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了熱烈研討。現將部分征文集中刊登,以饗讀者。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

  李雙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堅決貫徹落實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重大要求和“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的省情定位,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就要在發展中堅決、牢牢守住生態紅線,繃緊綠色發展這根弦,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就要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重大要求”和“省情定位”,是青海譜寫美麗中國“青海篇章”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重大的政治責任和義不容辭的使命所在。因此,在建設大美青海的實踐中,要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理解把握“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嚴密法治觀、“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全民行動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修復”的傳統觀念,始終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行動准繩,始終把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作為最佳路徑,始終把增加人民福祉作為最終目標。依據青海資源稟賦特點,以改革為動力,以生態保護為主線,不斷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模式,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把生態價值體現出來,把生態功能彰顯出來,努力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青、人更美”的目標,彰顯青海生態大省擔當。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就要貫徹落實好青海省委省政府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青海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了“一優兩高”重大戰略部署,是青海省委在青海大地上堅持和拓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我們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具體行動指南。因此,不論在思想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必須深入思考三個問題,即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不保護好生態,青海在全國還有什麼地位?青海最大的責任在生態,不履行好責任,我們怎麼向黨和人民交待?青海最大的潛力在生態,不發掘好潛力,青海的未來有何出路?把問題想清楚、弄明白、解決好、見實效,就是講政治,就是在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精神。當前必須統籌協調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在統籌“五個示范省”建設上下功夫,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著力提檔升級綠色發展方式,推動生態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實現生態價值的保值增值,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就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青海地處三江源頭,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戰略資源基地,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我們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在具體工作中,一定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轉化為實際行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銘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是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要求,是時代賦予青海各族人民的歷史使命,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落實好、拓展好,全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高地,以實際行動走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的長征路,探索出一條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青海貢獻。

  (作者系青海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教授)

  為人民群眾打造高品質生活

  魏 珍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無一不體現著充分尊重和發揚人民群眾主體性的主要特征,堅持發展成果一定要惠及全民,在生態建設上,應以最廣大人民的福祉為重,為人民群眾打造高品質生活。

  保護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利益,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保障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之計。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但是在多年的快速發展進程中,由粗放的發展方式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越發突出,生態環境的狀況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最廣大人民的生存狀態。如果繼續坐視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更嚴重危害著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其中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就包括良好生態環境的供給和需求矛盾,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沒有跟上人民群眾對於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人民群眾對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水質、新鮮的空氣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和急迫。生態環境供給與需求不匹配這一矛盾日益凸顯,必然影響為人民群眾建設高品質生活的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思想認識上我們對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也是改善民生的理念越發自覺,在實踐上我們具備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培育良好生態就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履行生態環保政治責任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青海地處三江之源,生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生態價值無可替代,另一方面,青海生態系統彌足珍貴又非常脆弱,一旦破壞,便難以彌補和修復。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了“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明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建設,將為全國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福祉這一重要政治責任融入生態建設領域中,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符合青海實際的生態保護路徑,不僅用行動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所期所盼,更是扎扎實實履行了青海特殊的責任擔當,為全國人民交出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答卷。近年來,青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有序實施三江源、祁連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柴達木、青海湖、河湟地區綜合治理工作,推動三江源一、二期建設工程和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面落實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建立健全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加大農牧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根除了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人群中分享了生態這個最普惠的福利。如今,青海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對全國的生態系統發揮了強正外部性效應,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與日俱增。

  踐行“兩山”理念為創造高品質生活貢獻青海力量。“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充分詮釋了經濟發展、改善民生與生態保護的辯証統一關系,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惠及當代,造福子孫,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這項任務是持續性、艱巨性的偉大工程,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持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時代,青海省立足省情,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共生,在實現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的共贏上下功夫,一方面繼續做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這項光榮而艱巨的工作,充分發揮好三江源國家公園在管理、保護、宣傳、公益、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為國家公園建設做出青海貢獻。另一方面,充分認識綠水青山本身就是自然財富、經濟財富和社會財富,隻要有綠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充分挖掘生態潛力,將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謀求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生態、社會價值最優。持續為人民群眾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良好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更優質的公共產品。

  (作者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才吉卓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有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內容,擘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是將自然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社會財富,打通“兩山”的轉化通道。青海省始終保持生態保護優先的發展定力,深刻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深入實施“一優兩高”,高位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奮力走出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多期疊加的過程性與階段性問題和困難,亟需通過優化條件、培育市場、完善制度、提升認知等措施,深入推進“兩山”實踐、持續拓展轉化路徑,以提高轉化質量和綜合效益。

  優化“綠水青山”的轉化條件。創造良好的“綠水青山”轉化環境是推動“兩山”轉化的基礎。一要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以保障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整體提升為目標,加快實施“五大生態板塊”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國土綜合整治修復、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推動高寒生態系統得到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提升“綠水青山”生產能力。二要確定青海“綠水青山”權益。加快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確權登記,積累經驗后,開展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創新自然資源全民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實現形式,除重要生態功能區外,可推動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適度擴大使用權的出讓、轉讓、出租、擔保、入股等權能。三要開展全域“綠水青山”價值核算。“兩山”轉化產品價值評估是“兩山”落地以及經營性和公益性資產平衡轉換的過程,在目前已有評價成果的基礎,採用標准統一的方法補充、細化和完善青海省生態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

  加快培育建立生態產業市場。培育生態產業市場是實現“兩山”轉化的重要途徑。一要豐富“兩山”轉化產品的種類和功能,實現“綠水青山”的多元化發展。確認和細化“綠水青山”在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等方面設置指標的財產權屬性,豐富生態產品種類和作用,推動多樣化品質化品牌化生態產業發展。二要規范平等交易主體。“兩山”交易主體多元化,各交易主體實際掌握的權能不一致,易造成其權益不匹配、不平等,因此規范平等各交易主體應是“綠水青山”價值實現的重要目標。三要限定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的空間和規模。依據區域生態承載力、產業發展條件和市場需求潛力,盡可能實現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供需平衡規律接軌。四要搭建“兩山”交易統一平台。建立統一的生態資源交易平台,按照統一交易規則,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並統一發布全國生態資源交易的政策法規和市場信息,強化生態資源市場交易動態監管。

  完善“兩山”轉化的制度保障。建立系統化制度體系是促進“兩山”轉化的保障條件。一要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規體系。對青海“兩山”轉化產品的內涵類型、價值核算機制、實現途徑等內容進行規定。明確“兩山”轉化產品實現管理部門及其職責,制定“兩山”轉化產品實現的青海區域實施細則。結合實踐需求,完善修改配套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如地方性生態補償條例等。二要建立“兩山”轉化市場保障機制。包括、生態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生態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生態產品認証機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生態市場交易機制等。三要健全生態產品保護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在領導干部環境考核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嚴格執行並完善《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列》《青海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青海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指導意見》等,強調“綠水青山”保護,強化管理者對生態產品保護的過程介入。

  全面提升“兩山”轉化的認知水平。轉變思想、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的智力支撐。一要加強全社會“兩山”理論價值宣傳教育。在“兩山”轉化過程中,全社會應充分認識到生態資源所蘊含的經濟價值,真正認識到青海加快推進“兩山”轉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全體社會成員應自覺履行生態保護義務,主動參與“兩山”轉化。二要開展“兩山”轉化示范基地建設。嚴格評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兩山”示范基地,通過機制研究和實踐探索,歸納總結做法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三要鞏固領導干部“兩山”認知水平和強化政治責任。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擔當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政績的信念和定力。杜絕一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開發利用,自覺當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推動者。

  (作者系青海省委黨校副教授)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徐格明 王騰茜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這就意味著任何時候我們必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軌道,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對生態環境予以最嚴格的保護,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予以最嚴厲制裁,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強調青海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這是青海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自然資源資產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作為,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具體實踐和最鮮明的政治擔當。

  要堅決樹立起生態法治的理念。青海省生態文明的建設是項系統工程,其中法治以其特質給予生態文明建設以制度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多元化的調控手段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法通過穩定性、規范性、程序性、可訴性、公開性與強制性,使人與社會、自然的行為更加規范,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最嚴密的法治,是針對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一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實行更嚴厲、更果斷的法律懲治。隻有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協調統一起來,才能為生態大省保駕護航。隻有制定更為嚴格的制度,推進最嚴密的法治,才能在現階段突破一切阻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我們必須要以這個理念為指導,依托於生態立法、生態執法和生態司法,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實行最嚴格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完善干部考核改革,先行試點、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把領導干部任期生態環境目標責任制的執行情況納入考核內容,實行重大環境責任事件“一票否決”不動搖。對此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再次強調,要清醒面對生態環保的嚴峻性。嚴峻的生態保護形勢,說到底是人為造成的,必須拿人來說事,這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鮮明態度。

  實行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持久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就要劃定並堅守生態紅線,不越雷池一步。而要做到這些,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對此,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指出,對生態環境保護這件大事,要始終保持“名為治平無事”而“實有不測之憂”的意識,清醒起來、警覺起來、行動起來,絕不能麻木不仁、絕不能大意、絕不能僥幸、絕不能手軟。

  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對於污染破壞環境的任何企業或個人,處以巨額環境損害賠償罰款,讓違法者付出沉痛的代價,使其不能為之、不敢為之,膽敢為之必遭重罰。要著力解決環保責任不落實、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等問題,制定嚴格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施辦法,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把間接財產損害和環境健康損害等因素考慮進去,具有可操作性和威懾力。

  建立最嚴密的環境執法體制,嚴格執行相關法律。制度再好,法規再嚴,如果沒有嚴格的執法體制,高素質的執法隊伍,亦如同擺設。為此,要健全環境執法體制,配齊執法人員,配足經費。對於地方政府干預執法部門的行為、對於執法部門執法違法的行為,對於那些玩忽職守、不作為的行為,都要嚴格追究辦事人的責任及責任單位的領導責任,視其情節,給予處分、撤職,甚至刑事處罰。

  建立最嚴密的社會監督體系,暢通公眾舉報不法執法行為舉報通道。結合權力清單制度構建執法監督機制,構建行政公開網站、公眾號,設立監督熱線、監督信箱,依法行政公開,接受社會監督,並賦予社會主體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法有權通過合法渠道、途徑向有關機關部門檢舉舉報的權利。

  建設生態文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指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作者系青海省委黨校副教授、講師)

  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

  楊 軍

  生態環境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更替。尊重和保護生態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客觀規律,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人類輝煌經久延續的必經之路,其目的是促進人類美好生活、美好世界的永續發展。

  生態是人類文明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生態與文明的關系時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些重大論斷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哲學思維的優秀繼承和高度弘揚。縱觀歷史,放眼世界,許多重大文明的興盛都無不起源於土地肥沃、水熱豐沛、生態良好的地區。這說明,隻有“生態興”,才能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反之,生態之水可載文明之舟,亦可覆舟。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証法》中所描述:“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人類為追求經濟發展,過度向自然索取,使生態環境遭受無法逆轉的破壞,最終也將使人類推失去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導致人類文明的衰落,甚至滅亡。

  加強生態保護是青海立省之本。青海省地處三江之源,被譽為“中華水塔”,在我國及全球生態系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賦予了青海極其重大的生態保護責任。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2018年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體會議作出了“一優兩高”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各族人民高品質生活。因此,隻有保護好生態,才能體現青海的價值﹔隻有保護好生態,才能履行好青海的責任,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隻有保護好生態,堅持綠色發展,才能找准青海未來發展的出路,也才能在新起點上踐行好“兩山”理念,推動“生態立省”戰略全面深入實施。

  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生態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面臨新時代賦予青海生態保護的重大責任,青海全省上下要堅守生態保護重任,積極展現青海作為﹔堅定生態優勢自信,立足生態資源,以更大的決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踐行“兩山”理念,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一要堅守生態保護重任。全省上下要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責任感,全面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意義、生態意義、民生意義、可持續發展意義的認識,堅決扛起生態保護政治責任。深化生態保護和責任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生態保護監管模式,構建起上下暢通、橫向聯合、時時監控的生態監管新模式,堅決同以“發展”和“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的行為作斗爭,嚴管嚴控嚴治生態資源,全力推動生態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二要堅定生態優勢自信。加強生態宣傳和生態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深刻領會“兩山”理念,充分認識到青海生態資源在未來青海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優勢,糾正“青海隻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就不用考慮經濟發展”的片面認識,克服“青海就因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犧牲了經濟發展”的消極情緒,使青海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堅定青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徑自信,切實將青海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資源優勢。三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引領下,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根本遵循,以“五個示范省”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四種經濟形態”,以生態經濟為統領,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先進科技支撐、資源高效集約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結合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和5G技術廣泛利用,著力引進一批數字產業,加快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做優做精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飛地經濟,從青海全省“一盤棋”的高度出發,積極探索區域協調發展和利益共享機制,因地制宜,構建符合各市州資源優勢和生態功能的現代新型產業體系。積極爭取中央和國家支持,加快構建以科技、人才、設備、資本、資金為內容的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助力青海生態經濟發展,切實將青海“綠水青山”轉化為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作者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為維護中華民族生態安全譜寫青海篇章

  李臣玲

  青海是三江之源,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青海處於地球“第三極”腹地,是保護亞洲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青海是全球重要的氣候屏障。青海擁有廣闊而獨特的草原生態系統,有著廣闊的天然濕地,擁有廣袤的雪山和冰川,是地球的“冷源”、世界的“冰箱”﹔既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驅動器和放大器,也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和穩定器。因此,青海在保護祖國生態屏障時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樹立大局觀念、整體觀念,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負重前行。

  要構建完整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可知可控、精准治理。青海省作為重要的生態戰略地區,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生態短板,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立省之要,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推進生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健全區域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將環境監管責任落實到相關職能部門,逐步建立並完善環境網格化管理機制,加大綜合治理和完善監管,以推進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切實增強生態環境治理的效能和治理體系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治責任擔當,扎實推進碧水、藍天、淨土保衛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這一論斷蘊含著深刻理論蘊涵和重大實踐價值。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其根本在於有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在實踐中,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必須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堅持“一個方面、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切實以“劃、立、治”為重點任務,促進生態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各級干部必須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確保將黨中央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執行不打折扣,舉全省之力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譜寫好美麗中國建設的青海篇章。

  要實施重點生態保護工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向縱深發展。要科學謀劃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戰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積極以項目促進環境改善。在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防治、草場資源保護和修復等環境整治及治理方面,通過合理規劃、科學施策、系統推進,實施重點環保項目,不斷提升謀劃項目的能力和水平,使城區和農牧區的環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觀。

  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這就要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生態產品還要有“韻味”,山要青、水要秀、林要美、湖要淨、草要綠,使得人民群眾充盈著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與此同時,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得到和解。生態發展要區域化、特色化,生態資源的優勢得到不斷鞏固,在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同時,還要實現金山銀山向綠水青山的轉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我們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今天的青海,生態地位無可替代,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如今,綠色是青海的底色,我們要堅決守好藍天碧水和淨土,像保護眼睛和生命一樣守護青海的生態環境。在發展過程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始終堅定生態自信、增強生態自覺、實現生態自強,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青海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維護中華民族生態安全留下濃墨重彩的青海一筆。

  (作者系青海大學省情中心主任、教授)

  釋放更大綠色能量 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嚴 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最普惠的民生事業,它將釋放出更大的綠色能量。這表明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重大政治問題,而且是重大社會民生問題。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帶有無償性和外部性特征,提供的物質產品和非物質服務是全人類福祉的根本來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應切實了解當前人們的各種需求,深入了解當前人們的物質性、社會性和心理性需要是什麼?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把人民的各種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各項建設的動力和源泉。當然,這一需求的提升對於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海省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達木盆地和祁連山等生態功能區,是國家重要水源涵養地、高原物種基因庫和碳匯盈余地,在我國生態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約90%的面積被列入限制和禁止開發區,既體現了青海省獨特的生態地位和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也體現了青海省必須堅持在生態保護框架下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提供優良生態產品,增進青海人民的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保護與民生福祉是相輔相成的。青海省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要注重生態的普惠性,即青海省生態保護不僅要注重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增進青海人民福祉,更要為全國大局乃至世界發展服務,增進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福祉。

  生態普惠性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及其健康運行水平,需要用嚴格的制度和法律底線保護好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思維治理突出的環境問題。一是對於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重要生態功能區要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例如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生態監測﹔吸納多元參與,補充管護力量的短缺,以形成政府主導的多元參與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對於重點生態功能區歷史遺留的粗放式採掘活動或者違法違規生產經營活動,可通過公益訴訟等法律手段,維護人民群眾生態利益,要推動執法精准化、管理精細化,切實提高環境執法能力,以最嚴密法治確保生態紅線不被逾越。三是對於突出的環境問題和核心生態資源保護需要運用系統思維進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蘊含著千絲萬縷的有機聯系,環境問題整治需要掌握區域生態規律,運用生態工程進行綜合整治。青海重點生態功能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草場退化和土地沙化,而這常常與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情況以及一些經濟活動相聯系,應該劃區整治,找准引發問題的核心因素,再兼顧多種相聯系的生態因子,運用合理生態工程恢復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並達到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直接關乎青海人民福祉,而這又與青海地區人民生產方式相聯系。生產方式綠色化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最為直接的方式,其結果便是供給優良生態產品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一是提高傳統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文化產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其有利於提升生產要素投入的節約和集約度。例如採用合作社模式或者聯合公司運營模式組織規模化經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改良畜牧品種,豐富肉質產品及附加產品,拓展線上和線下銷售渠道等。二是基於特定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青海新能源產業已初具規模,裝機總量和發電量居全國前列。此外部分生態產品如水、森林和草原碳匯等一時難以進入市場流通和價值評估,產品的供給和價值實現主要依靠橫向和縱向的生態補償。縱向的生態補償表現為中央政府對青海省的轉移支付﹔橫向的生態補償包括跨流域、跨省份、跨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但存在交易價值難以核算,交易市場不完善的難點。水權交易和碳匯市場是未來主要的生態資產市場,有利於促進生態資產市場化和社會化,我們應著力推動橫向生態補償工作,以《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等,加快推動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作者系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生態文明教研部教師)

  運用系統工程思路尋求生態治理之道

  張愛儒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存在著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牽一發而動全身。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切實把能源資源保障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對保障國家乃至全球生態安全,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具有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省委積極倡導生態立省戰略,2018年7月提出實施“一優兩高”戰略,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立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是黨中央基於全局高度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青海省踐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落實中央重大決策要求、實施“一優兩高”區域戰略、促進重要生態功能區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轉變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經濟發展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隻有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奮力走好具有青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才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高品質生活的支撐點、展現新青海精神的發力點,才能讓青海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加快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仿照自然系統構造產業生態化系統,創新生態保護體制機制,依據生態承載力大小構造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生態化,對促進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構造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產業化系統。生態作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第三隻手,雖然決定不了產業經濟的增長速度,但能控制產業經濟的增長速度。生態的好壞可直接決定產業鏈的長度和經濟總量,因為經濟總量不僅取決於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力量和能量,更受制於生態承載力和生態容量。三江源、祁連山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極其脆弱、生物多樣性獨特、生態承載力有限,構造產業生態化系統,選擇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必須尊重發揮自然生產力比較優勢和生態第三隻手的控制性作用,在有力防范、堅決制止社會生產力對生態可能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生產力對自然生產力的正效應作用,實現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正向耦合,使兩種生產力形成合力,延長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產業鏈的長度,提高生態經濟總量,促進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構筑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建設青海重要生態功能區美麗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華水塔”“地球第三極”,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如果把青藏高原生態破壞了,生產總值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青藏高原生態十分脆弱,開發和保護、建設和吃飯的兩難問題始終存在。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大美青海,美在生態,這是青海的金字招牌。在生態保護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入靈魂深處,以實際行動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美麗城鄉建設,加強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促使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使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做到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真正實現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堅決守住生態底線,使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讓大美青海這塊金字招牌熠熠生輝,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經濟添磚加瓦。

  (作者系青海大學研究生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

  扎扎實實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

  曲 波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明確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出“一優兩高”戰略部署,並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首要前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創新,強化法治建設,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青海省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落實青海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精神,推進地方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的必然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始終注重把制度創新作為生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著力通過制度創新來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注重發揮法治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引領作用,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資源節約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經驗。例如,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我國第二部省級層面的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該《條例》明確了縣級以上政府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重要制度﹔2017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是我國首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地方性法規,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國家公園體制機制改革要求,體現山水林草湖一體化保護和管理的重要制度創新成果,在解決“九龍治水”、監管執法碎片化等突出問題方面,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保護管理經驗﹔2020年4月1日起施行的《青海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具體體現。

  青海省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制度創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經驗。一是政治站位高,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抓住“生態保護優先”與“綠色發展”兩個關鍵,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青海的政治責任,把綠色發展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中,實現制度建設與黨委政府改革發展決策相銜接、相統一。二是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著力研究制定和完善與國家法律相配套、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適應、支撐引領青海綠色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於改革發展全過程,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提供法治保障。

  雖然青海省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著眼於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現代話水平,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引起重視。一是制度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已取得的制度建設成果來看,青海省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城鄉規劃建設、綠色建筑等分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對解決具體領域的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協調保護與發展、統籌城鄉與區域、推動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尚存在系統性、協調性不強的問題。需要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結合綠色發展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各領域的具體要求,形成預防性、可持續性、協調性的立法理念,進而實現制度建設對於綠色發展的有效推動。同時,在制度體系建設中,應當積極聽取公眾利益訴求,並充分發揮公眾參與制度建設的積極作用,增強公眾對制度的信任與支持,提升公眾的法治意識,切實將有關保障公眾發展利益的要求貫徹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制度建設之中。二是要“嚴”字當頭,確保制度落地實效。“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青海省雖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法規規章,但是有些法規規章出台后,束之高閣,立法與執法脫節,損害了立法機關的形象和法律的尊嚴﹔還有一些地方、部門不嚴格執法,不依法執法,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肩負起生態環保的政治責任,就是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提出的“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這一要求,瞄准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設和執行作為著力點,以務實舉措、更大力度履行法定職責,開創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作者系青海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教授)

  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陳永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旨在破解發展難題、補齊發展短板、厚植發展優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促使我國率先邁入生態文明新時代,成為人類發展理念的探索者、開拓者和引領者。綠色發展理念具有雙重釋義,既有以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涵,又有以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社會各領域變革發展、進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深意。

  人類社會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奮斗史。對美好生活的理解都離不開人,人既是美好生活的主體,又是美好生活的目標。不同時代的人對美好生活的認識必定不同。因此美好生活是一個既具共時性、又具歷時性的概念。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續改善人民生活,交出了厚重溫暖的民生答卷,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綠色生活方式的建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心”綠色生活方式的構建就是要著力解決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讓人們變得更幸福、更健康、更明智、更有獲得感和品德更高尚。獲得感的提升不僅有利於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受,更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構建“心”綠色生活方式,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必將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世界,是一個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積極型社會。構建“心”綠色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體驗方式的感知、行為方式的重塑、思維方式的重構和交往模式的改變等。

  體驗方式的感知。體驗方式的感知主要在於開發和體驗積極的個人特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發展特定的心理素質,如愛、專注和智慧。

  行為方式的重塑。行為方式的重塑能夠加強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體驗主要指有價值的主觀體驗,包括幸福感、愉悅感、滿足感、希望、樂觀和幸福等。個體在休閑活動中能夠獲得積極情緒體驗。休閑活動主要包括藝術文化欣賞、體育鍛煉、社交活動、志願服務和親近自然等。這些都有助於積極情緒的發生和發展,並促進健康和幸福。休閑與積極情緒的增加、生活滿意度的提高、壓力的減輕、積極應對和身體健康的增強關聯度很高。

  思維方式的重構。思維方式的重構主要在於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積極思維是在認知加工過程中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表現出積極的情感和積極的應對方式。在積極思維中,樂觀和希望是常見的思維模式。樂觀是一種充滿自信和希望的傾向,與各種積極功能相關,可以抵消個體的負面情緒。希望是一種個體積極追求目標的認知過程,包含了目標思維、路徑思維和動力思維三個部分。思維方式的重構有助於識別和培養積極思維,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和對於希望的追求。馬克思說,“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奮斗是艱辛的,但沒有艱辛就難言真正的奮斗,也無法收獲真正的幸福﹔奮斗是長期的,但丈量幸福的單位不只是時間,也可以是奮斗自身。我們都要真正收獲因奮斗帶來的快樂。

  交往模式的改變。積極的人際關系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被理解為受到他人關心、融入社會和得到社會支持,包括與他人分享情感、共通性和愛。交往模式的改變縮短了個體之間的心理距離。良好的人際關系對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對於不同生活維度的分析表明,生活質量的高低由親密關系維度主導。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提高幸福感、生活質量,還可以提升個體的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改善個體的認知水平,能夠幫助個體獲得智慧。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新發展理念除了強調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之外,更加體現了對人的發展的深刻關切。綠色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下的生活方式變革的結果,是人們生活樣態的綠色化,其實質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心”綠色發展理念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理念,具有深刻的心理意蘊。

  (作者系青海師范大學教師)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