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博走廊” 促“文旅融合”——省内首个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的成功实践
2025年,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以增强文化“四力”为战略目标,以文博走廊为载体路径,以非遗传承为视觉呈现,走出了具黄南特性和同仁特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之路。这是一场“唐卡艺术之乡”到“世界唐卡之都”的品牌唤醒,是一场“家庭工坊”到“百匠走廊”的通盘整合,也是一场“活态传承”到“文旅融合”的探索路径。
文博走廊的成功打造具“三个巩固”“两个整合”“一个示范”的当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即:“三个巩固”-巩固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发展成果、巩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和巩固省级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成果;“两个整合”-整合唐卡艺术小镇非遗资源、整合黄南地区“农文旅商”一体化融合资源;“一个示范”-率先启动省内首批博物馆群落建设工程,创新构建以标准化唐卡艺术画院为核心的“唐卡创作-家庭工坊-艺术展陈-歌舞表演-夜间经济”全产业链生态,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与全时消费闭环,树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标杆。

文化传承:千年非遗的“年轻化表达”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让非遗传承工作“见人见生活享成果”的理念,突破传统单一展示框架,以“非遗传承+现代设计+”为核心,打造唐卡文创工坊、堆绣手作体验、藏戏互动剧场、现代艺术创新等多元场景,在文博走廊夏日玩创集市打造设计特色体验区10个、沉浸式互动区6处、热贡艺术特色展区11处;安排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绎技艺,游客可亲手绘制唐卡、按古老工艺古法制作藏香,彩绘木雕,甚至参与藏戏角色扮演。这种“沉浸式学艺+互动式传播”的模式,使非遗从“博物馆展品”转变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提升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品牌效益,实现了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
文旅融合:文博走廊的“多重性重构”
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旨在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带商、以商促收”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南试验区热贡文化生态高地建设,走廊有效串起热贡艺术民间博物馆(仁俊院)、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热贡画院)、国家AAA景区+综合画院(龙树画院)等规模性、标准性画院17家,构建设计“探源文脉·文博走廊”特色线路,同步完善“一院一格”文博走廊表示系统,置设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大型总导览2处,设计完成文博走廊核心区动态、静态游览地图,实现线下导航、云上观展、预约订单等多重功能。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的“产业生态链”
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市集引入“非遗+生活美学”理念,汇聚热贡文创、高原美食、手作体验、服饰展演等40余个特色摊位,形成“文创零售-手作教学-美食消费”的复合业态。同时,通过“非遗研学营”“艺术家驻地计划”等项目,吸引青年创客返乡创业,构建起“非遗传承-文创开发-市场销售-人才回流”的乡村振兴闭环,为乡村经济注入可持续动能。文博走廊玩创市集入驻企业日均文创销售实现12000元,切实让“静态画室”转变成“流动画室”,本土艺人文创产品销售额高于平日,许多画室通过非遗技艺实现增收。
社群共创: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循环”
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活动以“共治、共享、共创”为理念,搭建艺术家、游客、居民的互动平台。通过“热贡文化沙龙”“博物馆寻宝”“戏曲剧本杀”“彩绘涂鸦”等群体性活动,居民参与市集策展、非遗展示设计,游客贡献创意灵感,形成“文化主人翁”意识。活动期间收集到百余条文化创新建议,孵化出“打卡印章”“藏戏盲盒”“金贝贝”“热贡艺术形象全员”等新文创,真正实现了“文化由群众创造、成果由群众共享”的文化创造良性生态循环。

模式示范:青海经验的“全国可复制”
作为青海省首批博物馆群落建设的标杆项目,本次活动创新提出“市集+非遗+文旅+社区”的四维融合模式,形成“文化资源整合-场景体验升级-产业生态构建-社群活力激发”的完整方法论。“热贡艺术博物馆群文博走廊”以文化为笔、市集为墨,在新时代同仁文化史上绘就了一幅“非遗焕新、文旅兴盛、乡村共富”的生动画卷。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狂欢,更是一场产业的革命、社会的动员。下一步,同仁市将持续深化“热贡模式”,推动热贡文化从“唐卡之乡”走向“世界舞台”,为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贡献“青海智慧”。(才让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