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大通:高原鲜蔬“飞”出深山 香飘全国餐桌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依托生态优势,借力科技赋能,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推动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质、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聚合力,特色种植富农家。大通县坚持走“引才兴产”特色之路,引进20名山东寿光蔬菜种植“土专家”扎根当地,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助力千亩茼蒿在高原扎根生长。目前,1220亩种植区1000栋塑料拱棚整齐排列,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在景阳镇投资建成280栋蔬菜拱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山东优良品种与高原冷凉气候完美结合,错峰种植茼蒿、香葱,日产1万公斤,年产量850吨,销售收入375万元,带动270余名农户就业,人均年收入超1.8万元。
生态沃土筑根基,全链发展促升级。大通县充分发挥高海拔、强光照、冷凉湿润的气候为冷凉蔬菜生长提供天然优势,精准掌握17℃至25℃黄金生长温度,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通过系统化布局,走出一条农业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持续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建成3295栋日光节能温室、780栋塑料拱棚和11栋智能温室,培育标准化百千亩示范基地9个,打造特色单品基地6个。全县7.5万亩冷凉蔬菜收获24.81万吨,其中14.46万吨销往省外,总产值4.5亿元。引进黄心芹、龙牙白菜等优质新品种,贯通育苗、栽培、仓储、冷链等环节,建成规模保鲜库23座,6万吨周转库容保障蔬菜高效流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无缝衔接,让大通蔬菜在千里之外依然保持“高原鲜”。
科技品牌双驱动,创新模式拓市场。大通县以“科技+品牌”双轮驱动,与青海大学共建“产学研”人才工作站,挖掘打造“河湟田源”“夏都蔬生”、大通“老爷山”等地域品牌,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知名度不断攀升。通过合作社二次分配机制,让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城关、新庄等主产区3800名农民实现长期就业,35600人次参与临时用工,人均增收超1.5万元。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高端市场,科学运用“订单生产”“定向销售”模式精准对接需求,森田、汇丰农业等多家企业成功备案供港澳蔬菜基地。预计2025年,省外输出量将突破15万吨,综合产值有望突破8亿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