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从牧场到村头 农行乌兰县支行多维创新打通高原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顾斐菲
2025年07月09日22:58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记者手记: 从驱车80公里服务茶卡民宿个体户,到创新活畜抵押支持卜浪沟合作社,再到全方位赋能产业龙头莫河驼场,直至在南沙沟村头设立惠农通服务点,中国农业银行海西乌兰县支行(以下简称“乌兰农行”)的服务半径不断延伸,服务深度持续拓展,服务维度日益丰富。

他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乌兰的山乡牧场,更用智慧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藩篱——无论是物理距离的障碍、活体资产确权的难题、龙头企业的多元需求,还是村民取钱不便的事情,这种量体裁衣、分层分类、直达末梢的精准滴灌,有效激活了从个体经营到合作社发展、从龙头企业带动到最基层民生保障的全链条“造血”与“活血”功能。

文邵斌、海星、李桂英以及那些在惠农通服务点前露出笑容的老人,他们的故事共同构成了金融力量扎根乡土、润泽产业、普惠民生、托举振兴的壮丽画卷。在金融政策持续优化与科技赋能的浪潮中,中国农业银行的“乌兰实践”正为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也为金融服务“三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汩汩流淌的金融活水,正滋养着乌兰的希望田野。

茶卡民宿:上门服务破解“80公里”障碍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茶卡镇,“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吸引着八方游客,也带动了周边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个季节性旅游热点却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难题——镇上没有农业银行网点。以往,当地经营户办理金融业务,需要驱车80公里前往乌兰县城,费时费力。

文邵斌的民宿起步于2015年,最初规模很小,仅有“简单的几张床”。随着茶卡旅游日益火爆,他看到了发展的机遇,但资金成为瓶颈。

“茶卡镇没有农行,要跑到80公里以外。现在好了,乌兰农行的工作人员主动从乌兰跑到茶卡来服务!”茶卡镇云上民宿负责人文邵斌提起农行的上门服务,言语间满是感激。这份便捷的金融服务,正是他和其他百余户民宿经营者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正在装修中的民宿。人民网 顾斐菲摄

今年4月初,正值民宿为迎接7月旺季进行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紧迫。乌兰农行的工作人员再次主动上门。“4月初他们上门办理贷款,一会就给我办完了,利率还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文邵斌仍激动不已。农行乌兰县支行行长温俊杰印证了这一点:“文哥贷款的时间很急,我们抓紧时间就办妥了放款手续。”高效、低成本的信贷支持,为文邵斌抢抓黄金施工期提供了保障。 

“提档升级以后扩大了规模,多盖了几间房子,现在的房顶是一个阳光房,增加了休闲区,运营后客人还可以自己在厨房加工做饭。还有了独立的卫生间,整体档次越来越高了。”文邵斌细数着变化,这些都是农行金融“活水”浇灌出的成果。

据了解,依托临近茶卡盐湖的区位优势,文邵斌所在的村子已有100多户村民经营民宿。农行的服务不仅覆盖了民宿产业,也延伸到了农业生产。“急需用钱时我每年都会贷款,周转起来十分方便。”文邵斌表示,这种灵活便捷的信贷模式,解决了他们季节性经营和农业生产中资金周转的后顾之忧。

卜浪沟骆驼产业:活畜抵押贷动“沙漠之舟”

在距离茶卡镇280公里的卜浪沟村,另一种特色产业——骆驼养殖,同样在农行创新金融的支持下焕发新生机。村民海星,作为当地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祖祖辈辈与骆驼为伴。“我们这里四季流动放牧,主要是养殖骆驼。2019年经过政府培训,知道了骆驼奶的价值,但驯化需要投入。”资金周转困难一度制约着产业发展。

转机出现在2019年。彼时,温俊杰刚到任,便开始大力推介惠农政策。海星成为了首批受益者,“农行放贷的时间比较快”。今年已是海星在农行贷款的第三个年头。

2022年6月22日,一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贷款落地:农行乌兰县支行联合农担公司,深入海星的养殖场进行贷前调查和活畜抵押评估。6月底,40万元贷款成功发放至海星手中。这笔贷款期限三年,年化利率低,采用按年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显著降低了还款压力。

尤为关键的是该笔贷款在抵押方式上的创新。以海星合作社的63峰双峰骆驼作为活体抵押物,农行借助先进的耳标检测系统,对抵押骆驼进行精准的身份识别和动态监管,有效实现了生物资产的确权。这一创新模式,精准破解了长期困扰养殖户“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农行工作人员讲解金融政策。人民网 顾斐菲摄

此类贷款产品的推出,成效立竿见影。它不仅直接帮助海星这样的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更推动了乌兰县骆驼产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驼绒、驼奶等高附加值相关产业的繁荣,成为助力当地农牧区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以海星为成功实践,展现了金融创新与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通过活体抵押、数字监管等机制,成为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有力金融支撑。

南沙沟村惠农通:小机具托起大民生

金融服务不仅支持产业发展,更关乎村民日常生活的点滴便利。在南沙沟村的交通要道旁,一个不起眼的“金穗惠农通”服务点,成为了周边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金融便利店”。

“有些老年人到县城取钱很麻烦,路远又不方便。现在好了,村里的惠农通服务点就可以取钱,非常方便!” 服务点代办员李桂英一边熟练地操作着那个“小小的像POS机一样”的设备,一边热情地介绍。她的服务点人来人往,这里是南沙沟村前往卜浪沟村及周边村的必经之路,许多运输物资的大车也在此穿梭。

农行工作人员讲解金融政策。人民网 顾斐菲摄

李桂英不仅是服务者,也是受益者。“现在对于我和村民,都是方便的!” 她笑着说,“我的钱都不用存到银行了,像给村民发点小工资、结算些小费用,直接通过惠农通服务点就可以发放出去,操作简单又省时省力。而且我还能挣点代办工资,补贴家用。”小小的惠农通服务点,一头连着村民便捷的存取款、转账、缴费需求,解决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头也为李桂英这样的乡村能人提供了增收渠道,增强了服务点的可持续性。

从茶卡盐湖畔民宿升级的灯火,到卜浪沟村骆驼颈间悠扬的驼铃;从莫河驼场现代化车间的高效运转场景,到南沙沟村头惠农通服务点前村民舒心的笑容——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共同诉说着乌兰农行跨越地理阻隔,将金融活水精准引灌至“最后一公里”的坚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需求,用智慧破解难题,用创新激活产业,更用真情温暖民心。

(责编:马可欣、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