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传统也是时尚,技艺当随时代(新语)

潘  妙
2025年06月18日08: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传统首饰在不同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形制亦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改变。传统的就是当代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首饰都是时尚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首饰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变化,传统工艺的发展,就在这样一个不断淘汰、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前行。

  早期首饰是锤鍱工艺成型的简单的黄金片状物,随着中原文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种制作技艺:錾花、花丝、炸珠、点翠、镶嵌、珐琅等,不同时期各有偏重。例如,錾花工艺是将金银片固定在胶板上,使用各种形状和型号的金属錾子,通过正反面的不断刻压走錾、起鼓、打凹,錾刻出平面或浮雕造型。这些造型大多为人们喜闻乐见,蕴含着中国人美好的期冀。以发钗为例,唐代发钗上的菊花、牡丹,充满自然的生机勃勃;宋代发钗上的满池娇,刻画出荷塘小景下的鸳鸯戏水,透出内敛的清新与人文气息;明清发钗上的松竹梅菊,包含着中国人至高的精神追求、道德情操和哲学思想。

  花丝和炸珠工艺在汉代格外流行。炸珠,也称微粒、粟粒,传统做法是用大盆盛装凉水,水中半露一块石头,将黄金熔化后猛泼到石头上,金水喷溅、急冷入水,形成大小不一的金珠,再用筛子筛出不同尺寸的珠子。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天禄辟邪就是在立体金片上,黄金掐丝形成兽体结构,底纹满焊金珠,并镶嵌绿松石和红玛瑙,体现了汉代雄浑与婉约并存的独特美学风格。

  以翠羽为饰,自战国开始流行。《韩非子》载,楚人为其宝珠专制木匣盛装,木匣表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汉书》记成帝宠妃所居之昭阳舍,内壁以明珠、翠羽为饰。点翠工艺就是把翠鸟羽毛用动物胶粘在金银基底或用动物皮鞣制而成的极薄的皮纸上,利用羽枝内部独特的蜂窝结构呈现光反射,形成“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的蓝绿色彩。点翠饰品价格昂贵,清末民国时很多首饰就用烧蓝来代替。烧蓝是一种珐琅工艺,一般是在银上施蓝色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如今,点翠以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当代创作者多以鹅毛、孔雀毛、丝带等材质替代翠羽设计饰品。

  历史悠久、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匠心,传承不息,影响深远。当前,国风国潮活力涌动,“中国式审美”“中国式生活”成为新时尚,许多年轻人热爱并开始学习传统工艺。因其个性化、创造力与人文温度,传统工艺魅力四射。

  每一种工艺都是源于生活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演进而成。唯有进入生活,传统工艺方能生生不息。今天,我们要有效提取传统工艺中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内涵,并拥抱新技术、新理念的创新创造,以开放的心态,让传统工艺融汇古与今、用与美,同时留住手工的温度和人文的情怀。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张莉萍、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青海果洛教育迈上新台阶
  人民网西宁6月16日电 (记者杨启红)记者从青海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果洛州专场发布会获悉,近年来,果洛州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等突出问题,全州新建、改扩建学校135所,新增校舍面积16.5万平方米,生均面积增加到11.89平方米,新增学位8200余个,新增异地学校2所(1所已建成,1所在建),特殊教育实现零的突破。超大班额、D级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彻底解决,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20条底线标准”,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实现质的跨越,全州教育从“有学上”步入了“上好学”的新阶段。…
青海乐都:两季轮作“解码”一地双收
  “今年的大棚洋芋,不仅个大、品相好,味道也绵密香甜,更关键是能卖个好价钱!”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大棚的洋芋上市了,村民李善金一边麻利地将洋芋装袋,一边高兴地算着账。 在高庙镇保家村,一座座现代化的钢架拱棚在晨雾中泛着银光。…
青海民和:避险搬迁托起群众“安居梦”
  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夏日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充满生机,从山头上的黄池村搬迁到集中安置点新居里的王俊成刚刚清扫完院落,正在小菜园里浇水。 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王俊成正在小菜园里浇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