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活起来 动起来 乐起来

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
2025年04月15日07:54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下课铃声一响,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育才学校的学生们兴冲冲地跑向操场,跳大绳、踢毽子、丢沙包……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

育才学校校园里学生正在跳大绳。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是学生在校园紧张的学习之余,最期待的放松时光。这学期开学后,青海省教育厅印发《关于优化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健康成长的通知》,明确要求全省中小学落实学生每天1节体育课,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课间延长、活动时间增多后,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操场、沐浴阳光,享受更有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西宁市城东区有妙招!

在课间活动设置方面,城东区所有学校均保留广播体操作为基础环节,同时将跳绳列为必选项目,通过“绳王争霸赛”进行班级比赛,激发学生挑战热情。

晓泉教育集团晓泉校区将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功夫扇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一部分,学校安排了专业的武术教练进行指导,确保动作规范、有力。

晓泉教育集团晓泉校区学生正在进行功夫扇表演。城东区教育局供图

传统文化也悄悄在大课间过程中生根发芽。晓泉教育集团晓泉校区设计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功夫扇表演环节,使得表演更具文化内涵和观赏性;富强巷校区还将空竹和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大课间活动,学生在运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学生们在练习功夫扇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创新,让孩子们在校园里玩得开心、学得安心。”晓泉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琳说。

城东区各学校还进行了运动项目的创新,花式活动让大课间“燃”起来。北小街小学将排舞和啦啦操这两种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运动形式。排舞的欢快节奏和啦啦操的活力四射结合,使得大课间过程更加充满活力和动感;中庄小学将藏族锅庄舞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与学校品牌相结合,在锅庄舞的练习和表演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思政”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

西宁市育才学校积极开展每日三操,即早操、大课间、下午小课间;该校“健美”特色阳光大课间,在之前的广播操基础上积极创新融入了足球操,花样跳绳,动感绳操,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西宁市城东区育才学校的足球操。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从一开始的不怎么喜欢运动到现在非常喜欢运动,花式课间活动提高了我的身体素质,我也有了更多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运动,每天在学校非常开心。”育才学校学生马志杰开心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西宁市育才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多杰才让介绍,西宁市育才学校于2015年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学校,青海省足球特色学校,青海省传统体育学校。学校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和体育队伍建设,建立了篮球队、足球队、冰壶队、排球队等多个特色队伍,每日早晚开展训练,保证每日户外活动时长,培养和发掘孩子的兴趣。

城东区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将益智类游戏、传统文化等融入体育教学,探索“体育+”的融合教学,通过编排,赋予课间活动更多可能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我太喜欢课间活动了!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到操场上做游戏,和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也多了起来。每天我们的身心是放松的,学习起来也更加专注。”晓泉教育集团晓泉校区二年级学生马欣悦高兴地说。

课间活动过程要开心更要安心。“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个过程不光要让同学们走出去、跑起来,也要让他们安全返回教室,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加强对孩子们自由活动和安全指导的双重教育。”西宁市城东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茜介绍说。

城东区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师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增强应对运动风险及紧急救护的能力。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精确了解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级教学,合理规划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及强度,确保运动前后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放松活动,运动期间密切监控学生的健康状况,为趣味课间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下一步,城东区将进一步优化各中小学课间安排,创新课间活动内容、拓展活动空间,促进课间‘量’和‘质’双提升。”赵茜说道。

育才学校的花样跳绳。人民网记者 张莉萍摄

说起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内容,育才学校六年级学生冶若惜的妈妈不禁赞叹:“学校每天组织的特色课间体育活动深受孩子的喜爱,同时也确保了孩子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长。让孩子们从教室走出来,到操场尽情跑起来跳起来,让他们能在这短暂而宝贵的课间时光中,补充能量,健康快乐成长!”

(责编:况玉、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2025年青海将实施十大类45项民生实事工程
  人民网西宁4月14日电 (记者杨启红)4月14日,青海发布了2025年民生实事工程主要任务,涉及就业稳基、教育提质、健康青海、住房保障、一老一小、城市更新、和美乡村、关爱帮扶、惠民服务、交通出行十大类,共计45项民生实事工程。 其中,就业稳基方面,围绕城乡重点就业群体,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广泛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就业服务招聘活动200场次,确保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6万人次以上;调整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增设与新能源、绿色算力等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
2025年青海计划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万套
  人民网西宁4月14日电 (记者杨启红)记者从2025年青海民生实事工程新闻发布会获悉,2025年,青海省计划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万套,新建或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800套,棚户区(城市危旧房)改造14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4910户,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无房职工、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条件。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全省6个市(州)、16个县(区)的149个小区,实现2000年以前建成、有改造意愿的小区基本完成改造。…
“一人住院,全家奔波”怎么办?青海10家医院试点“无陪护”病房
  人民网西宁4月14日电 (记者杨启红)记者从2025年青海民生实事工程新闻发布会获悉,为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切实减轻“421”家庭陪护负担(“421”指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困境,同时进一步促进人员就业,青海省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让家属从繁重的住院陪护中“解脱”出来,实现家属不奔波、护理更贴心的医护新模式。 目前,青海省10家试点医院与第三方机构签订协议,由第三方机构招聘、培训,医院使用、管理医疗护理员方式开展试点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