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春染高原土 露地播“冷”绿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
2025年04月11日09:56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春染高原,犁铧破土。清明过后,天气回暖,正是青海高原大地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覆地膜、撒种子、栽菜苗、浇春水……连日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的大地上,处处都有农民们耕种忙的身影。

村民们移栽苦苣苗。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栽几行中间空一行,方便通风;苗不能栽太浅,浇水时容易被冲起来……”在西堡镇东花园村,湟中区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光言正带领着村民们移栽苦苣苗,一会儿观察幼苗的移栽情况,一会儿操心浇水的多少,钟光言忙得不亦乐乎。

给苦苣幼苗浇水。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钟光言介绍,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白菜薹、红菜薹、苦苣共计1300多亩,目前已种植200余亩。“预计苦苣6月初就可以上市了,早几天已栽种的白菜薹也能赶在5月中下旬上市。”

钟光言正在查看白菜薹的长势。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024年,合作社以种植白菜薹、红菜薹为主,种植了少量苦苣,由于种植地海拔较高,上市时间差不多到6月中旬了,“今年,我们分批将苦苣种植在海拔高低不同的地块,种植面积扩大到100多亩了。”钟光言表示,本地的冷凉蔬菜量多质优,合作社尽量提前蔬菜上市时间,争取时间差优势。

两位村民专门负责铺地膜,十几位妇女专门移栽,还有两位村民专门负责浇水,说话间,大家通力合作,已完成了好几块地的移栽。看着成片的苦苣苗沐浴着高原暖阳,不禁会想到销路问题。“我们的苦苣、菜薹都是订单式种植,在粤港澳大湾区很受欢迎。”多跟粤港澳大湾区的菜商打交道,对方十分青睐青海的冷凉蔬菜,加之2024年冷凉蔬菜行情较好,今年,钟光言信心满满,一心只想抢抓时机,撸起袖子加油干。“今年,我们还引进了新品种——板蓝根菜薹,先尝试种种,情况好的话明年多种些。”

村民移栽苦苣幼苗。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用小铲子挖开松软的土,再将嫩绿的苦苣苗轻轻栽下去,双手按压稳固,李玉莲手脚麻利,跟张启菊并排栽种,不一会儿就栽出去四五米远。“最近自家不太忙,就来合作社打工挣钱。”二人都是附近村里的村民,自家都有十几亩地,平日里忙完地里的农活便来合作社打工挣钱,“移栽、田间管理、收菜,一般从四月开始,我们能一直干到八九月份。”俩人表示,2024年在合作社挣了1万元左右。

村民正移栽苦苣幼苗。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钟光言介绍,2024年合作社人工工资成本达 90多万元。由于移栽的蔬菜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合作社计划今年增加移栽面积,减少直播面积,预计今年的人工工资支出有增无减。

春风轻拂大地,一株株幼苗正蓄力成长,承载着菜农们的新期待。湟中区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西、南、北三面环西宁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都位居西宁市第一、占青海省近五分之一,已成为西宁市主城区蔬菜供应“大后方”。

刚移栽好的苦苣幼苗。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为充分挖掘湟中区蔬菜产业发展潜力,近年来,湟中区农业农村部门紧盯水资源短缺等关键性问题,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助力节水增产。“2025年,我们计划在全区建成露地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点7个,示范面积2200亩。”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介绍,示范区建成后,该区域较常规种植亩增产180公斤以上,累计新增总产量39.6万公斤,新增总产值57.2万元。同时,该技术可实现节肥20%、节水40%。

完善产业体系方面,全区现已建成蔬菜保鲜库225座、总库容6.8万吨。建成智能育苗温室15座、面积约6.8万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5500万株。建立蔬菜交易配送中心7个,年蔬菜配送量达2000多吨。为拓宽蔬菜产品销售渠道,基地根据种植品种及规模,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不同产销模式,部分基地通过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向周边学校、企业、蔬菜平价超市等进行同城配送。如今,产自湟中的蔬菜不仅丰富了省内群众的“菜篮子”,还丰富了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多地市民的餐桌。

再看品牌培育,成功注册湟中“圣域”“圣地田园”等区域公用品牌。还有一大批如“西纳川”“鲁宜青”“青唐禾冠”“玉拉农家”等企业品牌,20个蔬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证书,44个蔬菜产品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三品一标”认证品类逐年增多、认证面积逐年增加,品牌培育工作已步入了快车道。

(责编:马可欣、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