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绿电绿算融合向新图强 为何?何为?

2024年,青海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坚决履行美丽中国建设的青海责任。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青海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展现青海各地各部门统筹兼顾、协同发力,通过创新赋能、改革破障、开放聚力,持续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月16日,中国联通·阿里云万卡绿色算力项目在西宁点亮,标志着青海在自主可控的大规模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将为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月19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内首个重大项目——中国移动(西宁)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在南川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西宁开发区在推动绿色电力和算力融合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宁市十万卡级智能算力产业集群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将有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现场。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月20日,青海省海东市绿色算力产业集中签约暨推介活动举行,现场共签订2份长期战略协议,4份框架协议,6份项目投资协议,意向投资140亿元。
……
2025年开年以来,青海绿色算力领域频频传来“好声音”,这既是凝心聚力之举,更是砥砺奋进之基。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以绿电赋能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经济新动能,推动绿电绿算融合成为青海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新质生产力。
为何?
所谓算力,简单来理解,就是对数据或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存储、计算等。算力是抽象的,它的载体却实在可见,就是以数据中心、智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
强大的算力需要源源不断的电力支撑,即算力的尽头是电力。那么电力从哪儿来?
放眼青海,这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五;全年日照时间达2500小时至3650小时,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位居全国第二;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55万千瓦,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以上。丰水、富光、风好,青海最大的优势便是丰沛的清洁能源。
青海大地,风力发电机随风旋转,发出绿电。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023年,青海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同时,青海已经形成750千伏东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的电网布局,青海电网与西北主网联络通道增至7回,已形成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直通中原的交直流多端枢纽型电网,送、受电能力均超过千万千瓦,条条银线,让更多绿电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电网,助力送得出、用得好。
由此可见,支撑算力的电力源是绿电,如此一来,就实现了算力到绿色算力的升级。
除了资源优势之外,青海气候干燥、冷凉、洁净,常年干燥度2.38,年平均气温3.4摄氏度,数据中心可实现全年314天自然冷却,制冷用电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左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投资成本降低20%,运营成本降低3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2年,是发展绿色算力产业的“天然良港”。
资源优势足矣,青海何为?
看政策规划,《青海省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工作方案》《青海绿色零碳算力网络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方案》《青海省促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绿色算力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看标准制定,青海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算力地方标准,涵盖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等级评定、清洁能源利用评价方法、信息系统能效等级等5项标准,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
看科技创新,制定《科技支撑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建设青海绿色算力基地为目标,提出异构算力与算网一体化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布设24项重点任务;支持成立“青海省绿色算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落地,填补超算基础设施空白。
看要素保障,实施《青海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和专家库,通过“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吸引高层次人才;优化备案审批流程,强化数据安全监管,保障项目高效落地;以西宁—海东为核心建设智算超算集群,打造河湟新区省级绿色算力产业集聚示范区。
……
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省已建在建标准机架规模达9.3万架,是年初的2倍多,算力规模达8400PFLOPS(1PFLOPS即每秒千万亿次),比年初净增8000PFLOPS。
从资源优势到发展势能,青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高原大地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